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 芳

【机构】 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自治县优干宁镇第二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较强,且性格活泼、好动。小学生易于受到新颖事物的影响,快速集中注意力,但是其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原有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种弊端,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1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蕴含文化气息、充满趣味性、富有魅力的课程。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当作“饲料”一股脑儿喂到学生“嘴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没有对语文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又没有对语言文化进行感受和体会,缺少了从语文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转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学业压力而学习语文,很少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目前,部分教师们绞尽脑汁想让那些“学困生”有所转变,却收效甚微。
  1.2不重视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把传统考试中所需的解题能力摆在第一位,一切的教学都给“培养解题能力”让路。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题海战”中沉浮,教师也希望学生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熟能生巧”,从中“摸”到应对考试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应付解题而进行的思考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一切以“猜中”标准答案为指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尤其是发散性思维。根据新课程标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那种靠训练学生去“押”标准答案,把学生深陷于“题海”当中的做法,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只重视解题能力而不重视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做法,也带有相当的落后性。
  1.3教学中不重视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
  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而语言文字又是其他多门学科的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又可以同其他的学科渗透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语文看作是一门孤立性的学问,很少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融合。因此,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
  2、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性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作为语文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教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强化其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一是引导学生活用教材。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对教材的使用仅限于抄写生字、读课文。教师要树立教材运用意识,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自主探究,正确使用教材,把教材当成训练思维能力的工具,不能从一开始就从教辅资料上找答案、走捷径,堵塞自身思考的通道。二是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培养他们边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抓点带面,从句子中寻找关键词,在段落中寻找中心意思,在篇章阅读中思考文章主题,按这三步走的程序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记忆,通过记忆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积累知识。识记的方法有很多,如,读、背、理解、结合生活实践记忆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记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选用适宜的记忆方法,使其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2.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一是更新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自学的空间,一些简单的知识可由学生当小老师讲,教师适时指导,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训练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重视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从生字中找出易错难记的字,批注理解有难度的句子、段落,借助教辅读物、网络对主题进行探索,达到预习的目的。三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办法,设置有梯度的学习问题。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以生字词为主,对高年级学生,则从字词、句子等方面着手进行训练,确保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能力的前提下,主动探索,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一是高效设疑是基础。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要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提出的问题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学生因情境的刺激,学习热情会被激发出来,产生学习兴趣,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二是学法指导是关键。教师应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方法,借助丰富的活动载体促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突破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实施,新课标高度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常常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科素质和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取得学业、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张有为.  学周刊. 2019(21)
  [2]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温润花.  宁夏教育. 2018(09)
  • 【发布时间】2020/6/10 16:06:27
  • 【点击频次】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