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作者】 黄厚洁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式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尚未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以便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要求低年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并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采取“兴趣+习惯+爱好”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的路子,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呢?我根据多年担任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浅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课前预习;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语文课前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们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大效果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做好课前预习呢?
  一、加强引导,充分认识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一切从头开始,没有知道学习方法,更没有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被唤醒。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教育和引导,加强课前预习的训练,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会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疑问,提高学习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明确目标,正确把握语文课前预习的原则
  我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前预习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由易到难的原则。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不懂得课前预习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比如狗的耳朵、眼睛、嘴和尾巴与别的动物不同的地方,大自然风光等,让学生脱离枯燥的课堂学习,转化为有兴趣的课外学习。
  (二)由兴趣到有效的原则。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感觉课前预习的兴趣,再慢慢转化到有效的课前预习中,如要求先借助拼音试读课文一两遍、画出不会读的文字;看一看课后思考题,想一想怎样回答,等等。
  (三)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引导学生先试着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插图的内容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做作业,或者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设计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
  三、抓住重点,加强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培训
  学生接触教材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使语文课前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们喜欢预习。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们从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课前预习。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课文《江南》,我要求学生课前找小河、池塘和荷花观赏,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颜色、形状)?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做游戏的?学生们都能够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了这一课前预习任务,并且在课堂上各自谈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拓展深化了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下去,学生们就会逐渐喜欢上课前预习这一学习活动,渐渐地也就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要从养成学生的习惯出发。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不断巩固的过程,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们受益终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养成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教学步骤,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前,设计课文题目中的“小画家”分别指的是谁?“小画家”他们分别又画了些什么画呢?他们画的画好看吗,为什么这样画呢?“小青蛙”为什么要冬眠呀?还有什么动物要冬眠的?他们为什么要冬眠?等等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看、去找、去发现,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地把文章看一遍,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慢慢地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课前给孩子预习的目标任务。那就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数学学懂、学活。
  (三)要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析。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大部分的学生们接到老师要求课前预习的要求之后,一定会花功夫对新课文内容进行了预习,这个时候,他们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并展示一些最优秀的预习作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让学生知道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即使学生们预习的效果不一定达到教师的要求,但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激励性的鼓励,让学生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以预习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然,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训练。课前预习习惯,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必须依靠家长的督促辅导,只有家校双管齐下才有效果才明显。如果孩子的良好预习习惯一旦养成,那么他们将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2007.20
  [2]马云鹏《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5.22
  [3]董静,马云鹏《课程实施的实践困境与出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4
  [4]邵光华,顾泠沅《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 【发布时间】2020/6/10 16:08:41
  • 【点击频次】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