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现今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古诗文的大量增加,意味着今后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经典古诗词往往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审美情趣。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读中品,读中想,读中思,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通过朗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词句匀称工整,音律抑扬顿挫,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读中品,领悟古诗文语言的意境
学诗时,要抓住这些诗句中的“诗眼”,认真推敲,体验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就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又如导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揣摩-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在全诗的地位。一个“轻”字贯穿全诗,?诗人将自己意外遇赦,心情舒畅,归心似箭,以及蔑视三峡艰自然地透露出来。像这样有选择性地讲一点学生能理解的炼字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体味到古诗的语言特色。又如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
三、读中想,体会古诗文的画面美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小学生仅从语言上来学习古诗,对古诗的画面美是很模糊笼统的。我们可以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启发学生在读中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看插图,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温柔地拂扫着堤岸。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此外,还可以进行读诗作画,自诗自画。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在教学前就可以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画,结合画面特点理解诗的含义,教师选出最好的几幅给同学们展示,这时学生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整个画面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凉美。画景见情,寓情于景,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使人观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四、古诗文的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情感朗读古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通过大量朗读,让古诗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一、通过朗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词句匀称工整,音律抑扬顿挫,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读中品,领悟古诗文语言的意境
学诗时,要抓住这些诗句中的“诗眼”,认真推敲,体验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就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又如导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揣摩-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在全诗的地位。一个“轻”字贯穿全诗,?诗人将自己意外遇赦,心情舒畅,归心似箭,以及蔑视三峡艰自然地透露出来。像这样有选择性地讲一点学生能理解的炼字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体味到古诗的语言特色。又如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
三、读中想,体会古诗文的画面美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小学生仅从语言上来学习古诗,对古诗的画面美是很模糊笼统的。我们可以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启发学生在读中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看插图,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温柔地拂扫着堤岸。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此外,还可以进行读诗作画,自诗自画。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在教学前就可以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画,结合画面特点理解诗的含义,教师选出最好的几幅给同学们展示,这时学生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整个画面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凉美。画景见情,寓情于景,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使人观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四、古诗文的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情感朗读古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通过大量朗读,让古诗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 【发布时间】2020/6/10 16:09:54
- 【点击频次】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