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音乐节奏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培养小学生对节奏的认识、感知、理解和掌握对于音乐的演唱、演奏都有着极好的现实意义。新课改从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围绕着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本文着重阐述节奏教学的对音乐学习的意义及节奏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律动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是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元素,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音乐构成要素有音调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其中起着基础作用是节奏,甚至可以说音调旋律是依赖着节奏来展开流动的音符。音乐中的两大要素一是节奏,二是旋律,然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基础。良好的节奏感、节拍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音乐技能。同时,在学校艺术教育中,音乐是基础课程。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听到看到的各种声音出现的规律及它们的节奏特点。什么音乐节奏? 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一、节奏教学的对音乐学习的意义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调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而节奏在音乐中占有基础的作用。可以说只有节奏声响就能构成简洁明快的音乐,当人们听到这些节奏出现时仿佛能感觉到音乐主旋律在流动。在古代打仗时擂鼓,士兵听到的就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就是鼓声,听到这种鼓声它可以强神。现在的青年人一到了迪厅,听到强烈的超低音鼓声,其实也一种现代节奏,也会让年轻人激情万丈。 而在音乐的各构成要素中,节奏是最敏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因此, 要想使学生感受音乐,首先需要学生感知音乐节奏, 通过音乐节奏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同时,虽然节奏是音乐的本质,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音乐节奏是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不断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节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
二、节奏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结合体态律动,在律动中感知节奏
律动指的是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旋律做出有规律、简单的动作。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结合律动可使学生在演奏音乐时,自觉融入音乐情绪,更好地感知节奏。而体态律动即符合音乐自身规律,又符合小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体态律动教学中,以节奏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游戏、舞蹈、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理解音乐,而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例如,在《法国号》歌曲的教学中,由于该歌曲是一首法国民歌,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节奏规整,以优美舒展和轻快跳跃旋律的交替表达人们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先用两拍子导入, 用钢琴弹奏和弦,在琴声律动下,学生在教室里走圆圈,且边走边听钢琴所弹的旋律,说出琴声的规律。老师会说:“老师一个手弹得轻、一个手弹得重”,然后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达出“轻、重”,于是,学生一只脚轻、一只脚重的走圈圈,感受音乐旋律。最后,在多次弹奏后,教师总结音乐三拍子的特点为“强弱弱”, 让学生进行感知,在熟悉歌曲旋律后自己寻找三拍子规律,提高音乐认识。
(二)自制乐器,使学生领悟节奏
对于儿童而言,其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想象力、创造力丰富,音乐“乐器”无处不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在掌握了一定的节奏类型后通过打击乐器对新学的节奏进行巩固。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音乐乐器, 如可在铅笔盒上绑橡皮筋,这样,“嗒嗒”声便会在学生用手抽动橡皮筋的过程中发出,且随着学生抽动橡皮筋频率的不同而发出不同节奏。学生还可将沙子装在易拉罐中,然后上下摇动模仿沙锤的音色。此外,可通过拍击使学生学习一些乐器演奏技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例如,在2/4 拍节奏学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第一小节的第一拍的前半拍紧握右手,拳眼朝上,对左手掌心进行击打, 然后在后半拍时拳眼朝上,敲击桌面。以此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拍击技巧,并激发学生的节奏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奏朗诵训练
在音乐节奏练习过程中教师联系现实学到的古诗和词汇诗节奏联系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比如儿歌《小白兔》,教师可以将他的节奏型表示为:”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通过这种简单方法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节奏技巧,在熟练这种方法以后就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加以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负责拍手表现出古诗或歌谣的节奏型,二组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节奏型表示出来,三组负责歌谣的说唱。
(四)将节奏教学贯穿于歌曲欣赏、游戏中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兴趣有限,因此教学多采用歌曲欣赏的形式。这样,节奏教学需要贯穿于歌曲欣赏活动中,合理结合所欣赏、学习的歌曲掌握歌曲节奏。例如,在《新疆之春》歌曲欣赏中,在该乐曲的主题部分,教师通过跟拍的形式,反复拍打,使学生模仿,正确掌握歌曲节奏,写出拍打的节奏,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及音乐水平。
此外,根据小学生的好奇、模仿力强等特点, 可通过游戏开展进行节奏学习。例如《买菜》,该歌曲是一首民歌,民族风格浓郁,旋律手法独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按照适度的节奏让学生念唱蔬菜名, 以此理解歌曲内容, 在对内容熟悉后,根据歌曲的原有节奏进行歌曲教唱,按照这种方法,学生便可很快学习歌曲,并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充分感受到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去探索和反思,节奏教学如何让学生喜爱。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体态节奏律动、自制乐器、游戏教学等各种方式,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通过身体配合、乐器打击感受节奏、发现节奏,逐渐在训练中把握音乐节奏,建立稳定、敏感的节奏感,真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感悟音乐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把握音乐的脉搏——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教学探究》——《音乐时空》2015年10期
[2]《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探究》——《新课程(小学)》2015年08期
【关键词】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律动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是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元素,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音乐构成要素有音调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其中起着基础作用是节奏,甚至可以说音调旋律是依赖着节奏来展开流动的音符。音乐中的两大要素一是节奏,二是旋律,然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基础。良好的节奏感、节拍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音乐技能。同时,在学校艺术教育中,音乐是基础课程。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听到看到的各种声音出现的规律及它们的节奏特点。什么音乐节奏? 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一、节奏教学的对音乐学习的意义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调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而节奏在音乐中占有基础的作用。可以说只有节奏声响就能构成简洁明快的音乐,当人们听到这些节奏出现时仿佛能感觉到音乐主旋律在流动。在古代打仗时擂鼓,士兵听到的就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就是鼓声,听到这种鼓声它可以强神。现在的青年人一到了迪厅,听到强烈的超低音鼓声,其实也一种现代节奏,也会让年轻人激情万丈。 而在音乐的各构成要素中,节奏是最敏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因此, 要想使学生感受音乐,首先需要学生感知音乐节奏, 通过音乐节奏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同时,虽然节奏是音乐的本质,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音乐节奏是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不断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节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
二、节奏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结合体态律动,在律动中感知节奏
律动指的是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旋律做出有规律、简单的动作。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结合律动可使学生在演奏音乐时,自觉融入音乐情绪,更好地感知节奏。而体态律动即符合音乐自身规律,又符合小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体态律动教学中,以节奏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游戏、舞蹈、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理解音乐,而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例如,在《法国号》歌曲的教学中,由于该歌曲是一首法国民歌,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节奏规整,以优美舒展和轻快跳跃旋律的交替表达人们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先用两拍子导入, 用钢琴弹奏和弦,在琴声律动下,学生在教室里走圆圈,且边走边听钢琴所弹的旋律,说出琴声的规律。老师会说:“老师一个手弹得轻、一个手弹得重”,然后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达出“轻、重”,于是,学生一只脚轻、一只脚重的走圈圈,感受音乐旋律。最后,在多次弹奏后,教师总结音乐三拍子的特点为“强弱弱”, 让学生进行感知,在熟悉歌曲旋律后自己寻找三拍子规律,提高音乐认识。
(二)自制乐器,使学生领悟节奏
对于儿童而言,其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想象力、创造力丰富,音乐“乐器”无处不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在掌握了一定的节奏类型后通过打击乐器对新学的节奏进行巩固。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音乐乐器, 如可在铅笔盒上绑橡皮筋,这样,“嗒嗒”声便会在学生用手抽动橡皮筋的过程中发出,且随着学生抽动橡皮筋频率的不同而发出不同节奏。学生还可将沙子装在易拉罐中,然后上下摇动模仿沙锤的音色。此外,可通过拍击使学生学习一些乐器演奏技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例如,在2/4 拍节奏学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第一小节的第一拍的前半拍紧握右手,拳眼朝上,对左手掌心进行击打, 然后在后半拍时拳眼朝上,敲击桌面。以此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拍击技巧,并激发学生的节奏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奏朗诵训练
在音乐节奏练习过程中教师联系现实学到的古诗和词汇诗节奏联系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比如儿歌《小白兔》,教师可以将他的节奏型表示为:”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通过这种简单方法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节奏技巧,在熟练这种方法以后就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加以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负责拍手表现出古诗或歌谣的节奏型,二组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节奏型表示出来,三组负责歌谣的说唱。
(四)将节奏教学贯穿于歌曲欣赏、游戏中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兴趣有限,因此教学多采用歌曲欣赏的形式。这样,节奏教学需要贯穿于歌曲欣赏活动中,合理结合所欣赏、学习的歌曲掌握歌曲节奏。例如,在《新疆之春》歌曲欣赏中,在该乐曲的主题部分,教师通过跟拍的形式,反复拍打,使学生模仿,正确掌握歌曲节奏,写出拍打的节奏,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及音乐水平。
此外,根据小学生的好奇、模仿力强等特点, 可通过游戏开展进行节奏学习。例如《买菜》,该歌曲是一首民歌,民族风格浓郁,旋律手法独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按照适度的节奏让学生念唱蔬菜名, 以此理解歌曲内容, 在对内容熟悉后,根据歌曲的原有节奏进行歌曲教唱,按照这种方法,学生便可很快学习歌曲,并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充分感受到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去探索和反思,节奏教学如何让学生喜爱。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体态节奏律动、自制乐器、游戏教学等各种方式,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通过身体配合、乐器打击感受节奏、发现节奏,逐渐在训练中把握音乐节奏,建立稳定、敏感的节奏感,真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感悟音乐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把握音乐的脉搏——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教学探究》——《音乐时空》2015年10期
[2]《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探究》——《新课程(小学)》2015年08期
- 【发布时间】2020/6/10 16:34:09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