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者】 刘 兵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教学应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几种途径去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本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体验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二)从“生命”入手,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生(三)学习形式多种,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无形的人文关怀熏陶(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五)在作文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 作文教学;人文关怀;关爱生命

  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基础学科。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育者充分利用了“工具性”却忽视了它的“人文性”,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为教语文而教语文。尤其体现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言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充满生命色彩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的双向倾诉,共同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用充满热情和人性的心态对待课堂,让学生感到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活力的氛围,使教学各个环节都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富有人文精神,从而体现人情的意蕴和生命的伟大。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体验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
  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而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应侧重选取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人、事、物、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会思考生活。让作文为学生生命存长服务,为学生生活而作文。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二、以“生命”为主题作文,有意识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生
  在实践中,作文教学中可以以“生命”为主题进行说文再作文,紧紧围绕这一个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生活事例的思考并对生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主要培养具有“爱心”和“思想”意识的学生,使他们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对生活有“真爱”,文章才有“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有爱心”是写好真情实感文章的前提。另外,学生除了有爱心之外,还应该具有思想。学会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思考它的价值,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站在理性的高度上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对生命不同取舍的事例,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培养感情丰富、具有独特思想,才能使学生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能表现出真情实感,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
  通过系列的课内作文指导、课外作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加深对主体的体会和理解,真正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通过想象图画、续编故事,讨论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了人文情怀,也提高了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让学生先观察社会的有关生命的现象,收集一些珍惜生命和舍去生命的实例,并让大家讨论:哪些生命意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哪些应该让我们警醒的?
  通过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能给学生较大的写作舞台和空间。充分体现了“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感受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拓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把作文置于生命活动中,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字里行间彰显丰富的情感色彩,呈现生命活力。
  四、注意作文评价人文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
  习作完毕后,进行成果分享。学生分别拿出自己的习作进行分享,可以念给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听,相互地评价。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先学会肯定习作的优点,找出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再来指出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学生通过正确地看待别人和自己的习作,可以提高审美价值观,也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避免了“只修改不借鉴”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日后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了就更强了。
  另外,教师的评语也要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意识。评语是师生间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评语,了解教师的风格,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距离。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例如商量的、关爱的、幽默的、睿智的等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教师人性化、人文化的评语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关怀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在温暖着自己。浓浓的师生情让学生更爱作文,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效果。
  总之,作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作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引导学生到社会探索、体验生活,在“做”中练说练写,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生命。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这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功利化教学中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 【发布时间】2020/6/10 16:36:15
  • 【点击频次】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