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主题:1.教师会读书、会设计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自主阅读;3.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引导“读”中感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思考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教师会读书、会设计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作为老师更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特点对老的文章作更全面和更精到的解读。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这些文章,记得小时候老师在给我们讲这些文章时最后都要求我们了解或明白:文中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是因为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那时“阶级仇、民族恨”是一条学习语文思想方面的主旋律。教师除了要有能力有水平精读教材中的文章,还应该有更广泛的阅读,课标中对小学各段学生课外阅读都有一个最底线的量的规定,旨在学生通过这种广泛的阅读,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列了古今中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以及必背古诗词。其实,其中好多书就是教师也没有读过,因此,当我们教师要求学生读这些书时,不妨自己先读读或者与学生一起读读,我们不是倡导“亲子共读”吗?语文教师不妨来一个“师生共读”,这既让教师的阅读更丰富,也给学生一个榜样的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能将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背的文章全背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语文课本中好多阅读链接,如果教师都不了解其中介绍的书籍的内容,怎么要求学生去读呢?以前我们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要自己有一桶水”。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用在语文教师的阅读方面很形象,一个没有内涵的语文老师,一个读书少的语文教师可能很难讨学生喜欢。特别是现在信息无处不在,学生的获得信息的方式太多,而且学生的阅历可能比他们的年龄要超出好多。另外语文老师更应该读或了解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如《哈利波特》《鲁滨孙漂流记》等畅销书,否则在学生面前可能被讥笑为“书盲”。
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自主阅读
我认为学生的活动都应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进行,上课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阅读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提问是应该的,但出发点应是通过问题将思维空间抛向学生,让学生来交流,思考解决。也就是说老师的问题不应针对内容的本身,而是让学生针对内容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动脑,去积极地阅读。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语言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以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最大限度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学习方法,让他们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得发展。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个人的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三、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引导“读”中感悟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是“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体会。”思考此问题,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二是“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不可忽视,这是由小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少,更缺乏实际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直觉经验提取出来,激活其思维,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的经验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领会课文的内容和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读”中领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新。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思考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教师会读书、会设计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作为老师更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特点对老的文章作更全面和更精到的解读。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这些文章,记得小时候老师在给我们讲这些文章时最后都要求我们了解或明白:文中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是因为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那时“阶级仇、民族恨”是一条学习语文思想方面的主旋律。教师除了要有能力有水平精读教材中的文章,还应该有更广泛的阅读,课标中对小学各段学生课外阅读都有一个最底线的量的规定,旨在学生通过这种广泛的阅读,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列了古今中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以及必背古诗词。其实,其中好多书就是教师也没有读过,因此,当我们教师要求学生读这些书时,不妨自己先读读或者与学生一起读读,我们不是倡导“亲子共读”吗?语文教师不妨来一个“师生共读”,这既让教师的阅读更丰富,也给学生一个榜样的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能将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背的文章全背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语文课本中好多阅读链接,如果教师都不了解其中介绍的书籍的内容,怎么要求学生去读呢?以前我们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要自己有一桶水”。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用在语文教师的阅读方面很形象,一个没有内涵的语文老师,一个读书少的语文教师可能很难讨学生喜欢。特别是现在信息无处不在,学生的获得信息的方式太多,而且学生的阅历可能比他们的年龄要超出好多。另外语文老师更应该读或了解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如《哈利波特》《鲁滨孙漂流记》等畅销书,否则在学生面前可能被讥笑为“书盲”。
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自主阅读
我认为学生的活动都应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进行,上课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阅读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提问是应该的,但出发点应是通过问题将思维空间抛向学生,让学生来交流,思考解决。也就是说老师的问题不应针对内容的本身,而是让学生针对内容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动脑,去积极地阅读。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语言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以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最大限度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学习方法,让他们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得发展。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个人的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三、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引导“读”中感悟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是“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体会。”思考此问题,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二是“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不可忽视,这是由小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少,更缺乏实际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直觉经验提取出来,激活其思维,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的经验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领会课文的内容和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读”中领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新。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0/6/10 16:39:54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