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音乐审美能力体现的是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情况,在学生的整体成长当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初中音乐的教学开展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基础的音乐知识,更能培养较好的审美能力。对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那么他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养成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当前,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晓,这在教育学领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首要的,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想法,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课对学生展开问卷调差,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和乐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了解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帮助。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初中生在音乐的兴趣爱好上更倾向于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一些民族音乐、钢琴曲及戏曲等,学生了解得非常少,甚至很多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存在空白。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尝试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播放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这样既可以贴近学生,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鉴赏好的音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音乐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喜欢这首音乐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通俗音乐和课本中的经典音乐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在良莠不齐的音乐中的审美能力,学会发现音乐的美,并去感受这种美。一般来说,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效果就会更加地突出。
二、加强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
审美指的是发现其中的美,并且在这个美的感染下具备美的心灵和思想,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情感道德。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发现其中的美。学生在进行审美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这首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表达的意思等,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了,才能更好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融入到这首音乐作品当中,从而才会地懂得欣赏。例如《东方之珠》这首曲子,对于当前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曲子广为传唱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因此对于曲子的相关资料就会了解不够多。这种曲子的创作背景是在1984年,我国和英国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数年的移民风潮。这种曲子的创作者是罗大佑,词作者是郑国江,罗大佑通过这种曲子,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述香港的背景,它是一个香港版的《亚细亚孤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创作背景和香港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那么就是收到不言而喻的效果,学生会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且将情感上升到爱国的情怀中,使其呈现出爱国美的特征。
三、注重审美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培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对声乐曲的美进行思考,然后再去欣赏器乐曲,先对民间的音乐进行审美,再对西方的音乐进行审美。声乐曲因为有歌词,因此在进行欣赏的时候会去对其中的美进行发现。从歌词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利于审美的推动和进行。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并且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举例来讲解音乐旋律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可以通过旋律来对音乐进行了解。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上升之后,他们再去对器乐曲进行美的发现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民族音乐因为是本民族的语言,并且在文化背景上更容易得到理解,因此和外国的音乐比起来,本民族的音乐在审美方面难度会更小。因此进行一个慢慢地过度,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四、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主旋律方面,一般都比较朗朗上口,例如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外国的经典音乐《欢乐颂》,这些曲子的主旋律往往让人在倾听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好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跟唱。在读书中,有一句谚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音乐也是一样的,学生哼唱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能自己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无形中促进了自己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音乐展览会,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积累的优秀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它的主观性比较强,因此对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艺术气质的养成,从而将艺术的气质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加优雅。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指导学生积累音乐作品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人文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能够和社会的文明同步并且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观察月刊,2016(1)
[2]宋晓波.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6(26):41-41
[3]姜晓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1(08)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基础的音乐知识,更能培养较好的审美能力。对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那么他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养成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当前,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晓,这在教育学领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首要的,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想法,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课对学生展开问卷调差,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和乐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了解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帮助。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初中生在音乐的兴趣爱好上更倾向于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一些民族音乐、钢琴曲及戏曲等,学生了解得非常少,甚至很多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存在空白。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尝试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播放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这样既可以贴近学生,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鉴赏好的音乐。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音乐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喜欢这首音乐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通俗音乐和课本中的经典音乐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在良莠不齐的音乐中的审美能力,学会发现音乐的美,并去感受这种美。一般来说,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效果就会更加地突出。
二、加强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
审美指的是发现其中的美,并且在这个美的感染下具备美的心灵和思想,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情感道德。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发现其中的美。学生在进行审美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这首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表达的意思等,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了,才能更好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融入到这首音乐作品当中,从而才会地懂得欣赏。例如《东方之珠》这首曲子,对于当前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曲子广为传唱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因此对于曲子的相关资料就会了解不够多。这种曲子的创作背景是在1984年,我国和英国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数年的移民风潮。这种曲子的创作者是罗大佑,词作者是郑国江,罗大佑通过这种曲子,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述香港的背景,它是一个香港版的《亚细亚孤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创作背景和香港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那么就是收到不言而喻的效果,学生会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且将情感上升到爱国的情怀中,使其呈现出爱国美的特征。
三、注重审美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培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对声乐曲的美进行思考,然后再去欣赏器乐曲,先对民间的音乐进行审美,再对西方的音乐进行审美。声乐曲因为有歌词,因此在进行欣赏的时候会去对其中的美进行发现。从歌词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利于审美的推动和进行。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并且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举例来讲解音乐旋律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可以通过旋律来对音乐进行了解。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上升之后,他们再去对器乐曲进行美的发现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民族音乐因为是本民族的语言,并且在文化背景上更容易得到理解,因此和外国的音乐比起来,本民族的音乐在审美方面难度会更小。因此进行一个慢慢地过度,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四、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主旋律方面,一般都比较朗朗上口,例如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外国的经典音乐《欢乐颂》,这些曲子的主旋律往往让人在倾听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好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跟唱。在读书中,有一句谚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音乐也是一样的,学生哼唱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能自己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无形中促进了自己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音乐展览会,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积累的优秀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它的主观性比较强,因此对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艺术气质的养成,从而将艺术的气质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加优雅。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指导学生积累音乐作品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人文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能够和社会的文明同步并且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观察月刊,2016(1)
[2]宋晓波.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6(26):41-41
[3]姜晓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1(08)
- 【发布时间】2020/6/10 16:46:01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