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我们就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践中,我们可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通过多种读书活动,强化听说读写,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当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大部分任务,特别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更是不可推脱。但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我们很多教师“教以应试”的做法,让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解题技巧,而非真正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评价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不是看学生能做多少题,而是其与语言相关的语文实践到底能不能创造性的解决现实问题。当然,针对阅读教学的实际和语文学科特性施教的做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抓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实践告诉我们,这个特别重要,因为学生经过几年语文学习了,很可能被一些不注重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师把已有的一点学习兴趣都伤失了。如果我们再不注重兴趣培养,就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忙于进度而忽视兴趣的培养。其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情境具有良好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对文章进行分段及要求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语句和字词,再给学生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和老百姓都不敢直言说真话?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如果你当时在场,那么你会怎样做,并鼓励学生谈谈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整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此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范读作用,注重学生朗读实践
语文是读的学科,阅读教学忽视读的做法,不是在教阅读,而是在讲评书。可以说,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主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搭建读书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读写活动。我们知道,研读可以从文章中了解那些不易挖掘的细节内容,或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重要思想;而略读只能说是从大体上理解文章,无法进一步熟悉文章细节;朗读有利于学生从文中获得情感,营造读书氛围。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重视默读,引导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感鲜明的部分做好教学范读。怎样才能做好范读环节呢?实践中,在范读时要注重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怀揣着热烈的情感,感化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爱的力量。为实现教学目的营造氛围,教师可还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应用,从声、音、像等方面给予学生多个感觉器官的优良刺激,使学生在阅读技巧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强化。
三、灵活阅读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灵活结合这四种方式,通过相互促进的方法,灵活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一)以读促读。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另有一番滋味。
(二)以说促读。在班里,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报纸、杂志中出现的一些好文章,通过“先行者”的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要求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选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定期举行精彩片断朗诵会,培养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积累一些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以写促读。先布置一个题目,如“我看杨修的死?”“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生活给了你什么人生启迪?”“从《朝花夕拾》中你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读读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你对历史中的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看法?”“《爱莲说》中的周敦颐与陶渊明有何异同”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读大量的文章。
(四)以生活促读。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疑问、困惑时,我便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如有的学生意志浅薄,控制不住自己,我便引导他去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去寻找生活的真谛,从而坚定生活的信念。有个别学生觉得学校生活苦,没有意思,思想消极,我便引导他读一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的光明》。再要求学生把它写成一篇文章,该如何去谋篇布局?用什么形式去表达呢?当他们疑惑时,再出示描写这类生活的文章,这样学生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浓厚起来。
当然,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法,特别是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学方法更层出不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让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高明礼,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2018年。
[2]刘建义,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读天下,2016年。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当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大部分任务,特别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更是不可推脱。但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我们很多教师“教以应试”的做法,让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解题技巧,而非真正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评价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不是看学生能做多少题,而是其与语言相关的语文实践到底能不能创造性的解决现实问题。当然,针对阅读教学的实际和语文学科特性施教的做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抓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实践告诉我们,这个特别重要,因为学生经过几年语文学习了,很可能被一些不注重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师把已有的一点学习兴趣都伤失了。如果我们再不注重兴趣培养,就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忙于进度而忽视兴趣的培养。其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情境具有良好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对文章进行分段及要求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语句和字词,再给学生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和老百姓都不敢直言说真话?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如果你当时在场,那么你会怎样做,并鼓励学生谈谈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与整合,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此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范读作用,注重学生朗读实践
语文是读的学科,阅读教学忽视读的做法,不是在教阅读,而是在讲评书。可以说,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主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搭建读书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读写活动。我们知道,研读可以从文章中了解那些不易挖掘的细节内容,或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重要思想;而略读只能说是从大体上理解文章,无法进一步熟悉文章细节;朗读有利于学生从文中获得情感,营造读书氛围。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重视默读,引导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感鲜明的部分做好教学范读。怎样才能做好范读环节呢?实践中,在范读时要注重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怀揣着热烈的情感,感化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爱的力量。为实现教学目的营造氛围,教师可还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应用,从声、音、像等方面给予学生多个感觉器官的优良刺激,使学生在阅读技巧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强化。
三、灵活阅读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灵活结合这四种方式,通过相互促进的方法,灵活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一)以读促读。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另有一番滋味。
(二)以说促读。在班里,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报纸、杂志中出现的一些好文章,通过“先行者”的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要求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选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定期举行精彩片断朗诵会,培养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积累一些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以写促读。先布置一个题目,如“我看杨修的死?”“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生活给了你什么人生启迪?”“从《朝花夕拾》中你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读读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你对历史中的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看法?”“《爱莲说》中的周敦颐与陶渊明有何异同”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读大量的文章。
(四)以生活促读。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疑问、困惑时,我便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如有的学生意志浅薄,控制不住自己,我便引导他去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去寻找生活的真谛,从而坚定生活的信念。有个别学生觉得学校生活苦,没有意思,思想消极,我便引导他读一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的光明》。再要求学生把它写成一篇文章,该如何去谋篇布局?用什么形式去表达呢?当他们疑惑时,再出示描写这类生活的文章,这样学生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浓厚起来。
当然,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法,特别是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学方法更层出不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让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高明礼,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2018年。
[2]刘建义,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读天下,2016年。
- 【发布时间】2020/6/10 17:09:55
- 【点击频次】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