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刘冬梅

【机构】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第三中学(原和什托洛盖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结合多位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几点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及教学建议。
  问题一:对教材缺乏深入研究,教学浮在面上
  课堂教学出现了看图说话、看图说实验的现象;对教学流程缺乏设计,三维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对策:“走进教材”,吃透教材
  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对初教科学课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走进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科学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
  问题二:尊重了学生,淡忘了教师
  科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从而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但不少教师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地尊重”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对策:该说的要说,该教的要教
  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话都得由学生来说,所有的问题都得由学生来提,教师该说的还得说,该提得还得提,只是要把握说和提的时机。要说在学生想不到的时候,如观察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教师提出来;要说在学生不知所措的时候,如对自己或小组得出的结论描述不清,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要提在需要研究而学生又无法提出的时候,如要研究土壤的成分而学生提不出相关问题时,需要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师的说,就是为了让学生少走不必要的弯路,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然,这里还是有个“度”的问题,该学生说的还得学生说,教师不能越俎代疱。
  该教的要教。到底需要教什么呢?我认为一是教知识,二是教方法。
  1.教知识。我们反对课堂以讲知识为中心,但该讲的还是要讲。这里所说的该讲的是学生无法探究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如温度的概念、地球引力的概念、风的分级、什么是粘土、湿木头能导电等等。另外,有关常用仪器、工具使用方法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如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教方法。科学探究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观察法、对比法、比较法、实验法、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不同类型的课、不同的探究目标需要不同类型的探究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教给学生,如怎样观察、怎样记录、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做计划、怎样合作与交流等,这都需要教师来教。关于教方法,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而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决不是一蹴而就。刚开始指导的探究环节要具体,落到点上;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要逐步淡化,最终达到不教。因此,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历由“学方法”到“用方法”、由“扶”到“放”的过程。
  问题三:学生活了,课堂乱了
  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学生感到自由、宽松了,问题敢提了,课堂“活”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使得科学课堂走向了一个弊端:课堂“乱”了,纪律“差”了,老师“控不了”了,教学质量下降了。
  对策: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合理分组,物尽其用
  分组活动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形式,比较合理的分组是2—4人组,如果每组人数超过四人,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活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很多学校由于教学仪器配备数量少或者班额过大等原因,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学生分组的要求,造成小组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无事可干,直接后果就是课堂“乱”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替代性的活动材料,以便人人有事干。
  (二)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科学探究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完成,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须手段”。课堂上,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不考虑活动的目的,一味追求“热闹”,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问题四:活动多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
  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并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开放的空间和大量的时间。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活动多了,环节多了,课堂40分钟不够用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怎么办呢?
  对策:
  (一)压缩环节,点上突破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主体活动,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在重点环节上进行突破。对于一节科学课来说,设计三到四个环节是比较合适的,并把握好在某个环节上有所侧重。不要“水过地皮湿”,让有些活动成为走过场。
  (二)适当放弃,留有余地
  一节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课不一定就是失败的课。我在调研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刘老师,这节课没讲完,还有一个环节没进行……”、“这节课有个实验还没来得及做”。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但科学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数,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数,课堂上不可能解决掉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下课铃响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学会放弃,放弃原来预设的方案,下课了,就让孩子快乐地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继续进行探索。
  • 【发布时间】2020/7/8 14:04:12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