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陶思翠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它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训练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资源。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的应建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本文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所处的环境。多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像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则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把课堂模拟成各种场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情趣,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凝、思考、探究、领会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超伊生,进办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比如在教学《荷花》这课时。我用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案,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要求学生看后说设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的则不熟。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如教材的内容。上网查阅一些信息,则可以化解这一难题。比如,建筑在河北赵州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它以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学生对赵州桥的历史知之甚少,有的听都没叫说过,更谈不上了解。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加深学生的感受。于是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创举”这个统领全文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从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精练的文字解说中,形像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幅“分流世洪”的演示图、让学生觉得赵州桥的诊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人的跨度,还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重量”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赵州桥独一无二的创举。?信息技术的参与,轻易地帮我们突破了课文的难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蛊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调练有效,培养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多媒体传送信息,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识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
  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比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像,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宏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引发思维。长城的特点“场面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像,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信息资源的介入,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信息技术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如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如教“月”字,出示一幅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就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体”字时,出示“一棵树的左边侍靠着个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秋天的雨》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配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音像资料中,不仅配有背景音乐,还根据课文描述,掺入了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学生更能身临其境,不仅看到了秋雨,也听到了秋雨,自然也能通过想象,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秋雨。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中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4、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是集体授课,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自己有效的阅读时间就相对较少,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许多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多下功夫,课件里利用超链接拓展孩子学习空间。课堂上随他们任其选择,这样确实做到了把课堂教给学生,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使拓展空间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总之,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准确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不仅合理利用了教育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创新、延伸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挖掘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 【发布时间】2020/7/8 14:13:43
  • 【点击频次】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