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本文将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和政策建议作述如下阐述。在线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基础分析;讨论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在线教育可能面临的困境;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疫情;教育信息化发展;启示;建议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团结奋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企业日以继夜地支援物资、相关行业争分夺秒地建设火神山等应急医院、基层组织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筑起抗“疫”的坚固堡垒。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安全,教育部门陆续宣布中小学延期开学,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也暂停线下课程。在此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积极组织提供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
在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的燃眉之急,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宅在家里不误学习。同时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因小孩子生性好动,岂能乖乖呆家中,有了线上学习,就可以管住孩子,使之每天生活有规律,不寂寞。但是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线上教学的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足和弊端,有待我们深思和探究,也为日后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启示。基于各地区线上教学实际情况,本文将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和政策建议作述如下阐述。希望能为各个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在线课程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个人的建议。
一、在线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基础分析
在线教育普及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各地区具有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在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似乎已经得到普及,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为客观描述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根据2018年对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具备上网条件(定义为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或通过手机等移动方式上网)的家庭比例为89%。其中,有条件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47.1%,有条件使用手机等移动方式上网家庭比例为87.9%。在城市,具备上网条件的家庭比例为93.3%,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61.8%。在农村,具备上网条件的家庭比例为85.6%,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35.3%。也就是说,在农村,可以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只占35.3%。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学生无法利用电脑进行在线学习。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本无条件使用上网设备进行网上在线学习,即使有条件上网学习,无线信号也非常低,常出现卡顿现象,影响学习。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整体互联网正在普及,但有条件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及山区民族地区。在线教育主要是依赖于电脑进行授课,在当前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下,在线教育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民族地区家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效果,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人们所关心的热门问题。目前存在着一些分歧意见。一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因为“线上名师”上课的质量和授课方式高于传统老师。教育信息化能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和电脑的技能,培养学生对科技和信息的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正面意义。二是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显著提高或存在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自主性较弱,在家长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学生会用电脑或手机玩游戏,不认真听课,甚至没有听课,耽误有效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授课教师得不到反馈信息,学生没搞懂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答,给学生造成困惑。学生只能是个被动的听,机械的接受,不能跟老师互动,因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的正面作用主要来自信息化课程中较高水平的教师、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负面作用主要来自学生利用计算机或互联网进行娱乐,无法跟上节奏,无法熟练使用软件和网络等,特别是对背景较弱的学生尤其严重。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第一,课程质量方面:备课一刀切,不能因人施教,在线教师不能收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盲目施教,教学效果不看好。
第二,网络方面:互联网访问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宽带网络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流量压力。许多线上课程都出现了掉线、卡顿、语音延迟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部分教师自己讲了一节课、学生完全不在线的情况。
第三,学生主动性方面:部分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课程效果堪忧。
第四,家长和学生身心负担方面:部分学校要求家长监督每天打卡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基本不会操作电脑。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特别是很大比例的学生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在线听课,会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基于当前背景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家庭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大幅增加。信息化、数字化产业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必然是长期发展趋势和选择。但是,要真正有效、切实地实现由教育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本红利,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观念的改变,以及切实有效政策的配套和完善。
为此,笔者身为基层一线教师,基于自身在抗疫中对在线教学的了解和观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1.加强学校互联网硬件设施的配置及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对开展线上教学的硬件设施非常缺乏,根本无法进行线上教学,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进行大力培训提高,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2.注意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在推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群体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推行。例如,针对农村地区或网络不发达的山区民族地区,尽量减少使用直播形式的在线授课,可更多考虑使用现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推荐使用由高水平教师统一录制的视频课。
对学业基础较差、家庭背景较弱的学生以及农村地区和山区民族地区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加强家校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需鼓励和督促家长和学生更多将互联网应用于学习和工作,而非只用于娱乐和社交,利用快速的不断推进的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
五、结速语
在这漫无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与病魔较量,抗疫勇士们夜以继日无私奉献,换来了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此,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3年内,我国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时间紧,任务重。这次疫情对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带来什么,还有待我们深思、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数字教育》2020年第1期(总第31期)专稿栏
[8]《时刻新闻》红网时刻2020年02-19
【关键词】 疫情;教育信息化发展;启示;建议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团结奋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企业日以继夜地支援物资、相关行业争分夺秒地建设火神山等应急医院、基层组织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筑起抗“疫”的坚固堡垒。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安全,教育部门陆续宣布中小学延期开学,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也暂停线下课程。在此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积极组织提供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
在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的燃眉之急,使广大中小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宅在家里不误学习。同时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因小孩子生性好动,岂能乖乖呆家中,有了线上学习,就可以管住孩子,使之每天生活有规律,不寂寞。但是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线上教学的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足和弊端,有待我们深思和探究,也为日后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启示。基于各地区线上教学实际情况,本文将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和政策建议作述如下阐述。希望能为各个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在线课程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个人的建议。
一、在线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基础分析
在线教育普及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各地区具有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在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似乎已经得到普及,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为客观描述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根据2018年对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具备上网条件(定义为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或通过手机等移动方式上网)的家庭比例为89%。其中,有条件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47.1%,有条件使用手机等移动方式上网家庭比例为87.9%。在城市,具备上网条件的家庭比例为93.3%,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61.8%。在农村,具备上网条件的家庭比例为85.6%,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为35.3%。也就是说,在农村,可以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只占35.3%。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学生无法利用电脑进行在线学习。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本无条件使用上网设备进行网上在线学习,即使有条件上网学习,无线信号也非常低,常出现卡顿现象,影响学习。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整体互联网正在普及,但有条件使用电脑上网的家庭比例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及山区民族地区。在线教育主要是依赖于电脑进行授课,在当前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下,在线教育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民族地区家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效果,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人们所关心的热门问题。目前存在着一些分歧意见。一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因为“线上名师”上课的质量和授课方式高于传统老师。教育信息化能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和电脑的技能,培养学生对科技和信息的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正面意义。二是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显著提高或存在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自主性较弱,在家长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学生会用电脑或手机玩游戏,不认真听课,甚至没有听课,耽误有效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授课教师得不到反馈信息,学生没搞懂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答,给学生造成困惑。学生只能是个被动的听,机械的接受,不能跟老师互动,因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的正面作用主要来自信息化课程中较高水平的教师、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负面作用主要来自学生利用计算机或互联网进行娱乐,无法跟上节奏,无法熟练使用软件和网络等,特别是对背景较弱的学生尤其严重。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第一,课程质量方面:备课一刀切,不能因人施教,在线教师不能收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盲目施教,教学效果不看好。
第二,网络方面:互联网访问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宽带网络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流量压力。许多线上课程都出现了掉线、卡顿、语音延迟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部分教师自己讲了一节课、学生完全不在线的情况。
第三,学生主动性方面:部分学生,尤其是本身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课程效果堪忧。
第四,家长和学生身心负担方面:部分学校要求家长监督每天打卡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基本不会操作电脑。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特别是很大比例的学生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在线听课,会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基于当前背景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家庭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大幅增加。信息化、数字化产业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必然是长期发展趋势和选择。但是,要真正有效、切实地实现由教育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本红利,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观念的改变,以及切实有效政策的配套和完善。
为此,笔者身为基层一线教师,基于自身在抗疫中对在线教学的了解和观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1.加强学校互联网硬件设施的配置及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对开展线上教学的硬件设施非常缺乏,根本无法进行线上教学,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进行大力培训提高,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2.注意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在推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群体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推行。例如,针对农村地区或网络不发达的山区民族地区,尽量减少使用直播形式的在线授课,可更多考虑使用现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推荐使用由高水平教师统一录制的视频课。
对学业基础较差、家庭背景较弱的学生以及农村地区和山区民族地区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加强家校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需鼓励和督促家长和学生更多将互联网应用于学习和工作,而非只用于娱乐和社交,利用快速的不断推进的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
五、结速语
在这漫无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与病魔较量,抗疫勇士们夜以继日无私奉献,换来了抗疫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此,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3年内,我国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时间紧,任务重。这次疫情对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带来什么,还有待我们深思、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数字教育》2020年第1期(总第31期)专稿栏
[8]《时刻新闻》红网时刻2020年02-19
- 【发布时间】2020/7/8 14:15:04
- 【点击频次】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