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对分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魏向黎

【机构】 陕西省礼泉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激发了广大教师变革教学模式和手段的热情,产生了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中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体系框架,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最近几年,学校引入并推广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它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发现将这种教学模式和建立思维导图的手段相结合,竟然相得益彰,可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 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及实施步骤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半开,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内化、讨论。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自我探究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那么对分课堂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对分课堂也称PAD课堂,它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这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顺序不可颠倒。
  第一、 讲授。这是对分课堂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主要讲授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框架,着重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总的说来,就是要帮组学生建立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和“填鸭”,尽量引导学生。这样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初步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第二、内化吸收。这是对分课堂的主要作业形式,也就是学生个人在课外个性化学习、理解。具体来说就是“亮考帮”即“亮闪闪”中列出学生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心得;“考一考”中列出自己已经掌握,但觉得其他同学可能困惑的知识点;“帮帮我”中列出自己还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讨论时寻求帮助。第三、讨论。讨论一定要在内化吸收的基础上“隔堂分组讨论”,这是对分课堂最核心之处。相对于传统的“当堂讨论”,对分课堂教师的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各组间巡回监督,不介入讨论,指导性教学增加。此外,传统教学的“当堂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学习的基本规律,由于学生对新接触的内容缺乏理解,讨论流于形式往往效果不佳。鉴于之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内化吸收,学生有备而来学生可以克服面对全班怕别人笑话的恐惧心理,提高了讨论的质量和课堂氛围。因此,课程内容通过教师讲解,课后内化,隔堂分组讨论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系统的认识。
  二、 思维导图的基本理念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所创,是一种高效可视化工具。它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帮组学生直观、系统地建立知识框架,形成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根据其类型,我们可以将以下几种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第一、发散型思维导图。其优点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分析型思维导图。主要运用于梳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及历史线索。第三、归纳型思维导图。它可以从历史线索、历史问题等方面入手,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
  思维导图并不是传统课堂中线性地将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之类的关键词机械地串联起来,而是系统地、有逻辑地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归纳。
  三、 对分课堂与思维导图“双剑合璧”
  高中历史所需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且新课改后以专题的形式编订教材知识点零散,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学生死记史实和结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内化吸收,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将对分课堂与思维导图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体系,而且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二者如何结合呢?
  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根据对分课堂的要求首先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建立本课的基本框架。为了一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要求教师在讲课时采用引导的方式。如何引导呢?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师生之间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的方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中有着很强的知识脉络,主要包括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及二者之间的的关系等。本课的重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黑板或者电子白板上画出分封制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补充细节部分,这样学就参与到课堂中。例如一提到分封制,我们首先会问什么是分封制?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它的何在?哪些人可以被分封?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周天子分封了几个诸侯国?这些人有什么权利义务?等等。一步步将分封制的大体框架梳理出来,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学生有了分封制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及模式的经验,在老师的引导梳理之下,基本可以自己构建出宗法制的思维导图。
  虽然会有较多的知识点需要整合,但是教师只要做好各个框架的梳理,帮组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对其后续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组。所以在对方课堂的讲授环节,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最重要的两大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对分课堂的讲解环节教师应适当留白,一部分问题可以不需要详细讲解,可由学生自己梳理。比如说本课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但却不是必考的考点,讲的太深入学生又会听不懂。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放到学生内化和讨论的阶段。内化的过程非常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形成的思维导图对知识点不理解的地方列举出来,并结合相关课后练习进行“亮考帮”的实践。最后一个环节是“隔堂讨论”,这个环节中一定要将讨论的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学生和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流于形式,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学生讨论虽然教师只是指导不参与讨论,但是教师一定要进行总结和梳理。例如在本课的讨论中,根据我的梳理,要求学生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思维导图与对分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绘图,记图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提炼、区分、归纳、转化等思维能力。加之特别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学生理解的更透彻,记得更牢固,真正达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聂继龙.对分课堂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参与度的分析[J].新一代,2017,(24):117.
  [2] 邵茜.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1):154-155
  [3] 王明星.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34):135-136
  • 【发布时间】2020/7/8 14:16:23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