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备课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把教材,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在整合教材、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思路、对课堂进行预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性备课;策略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了新课改,在教育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思考。如何体现“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这一语文课程理念,确实需要教师认真把握住备课这一环节,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趣味点,善于捕捉教材语言的魅力点,善于寻求教材资源的拓展点,善于开掘教材理解的升华点,通过精心备课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性备课呢?
一、深钻研教材,细读文本
第一步: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用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先读好。
第四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二、处理教材,“定标”、“定点”、“定法”
在一篇课文中。从教学内容上,字词句段篇,从教学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途经。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1. “定标”: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
(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3)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2. “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
(1)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2)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
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3. “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
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备好学生,寻找课堂教学的捷径
备学生是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点,脱离了实践的学生,再精细的准备也会显得苍白。备学生要备什么呢?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应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括经验是备课的关键。另外还应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预见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障碍,了解学习层次与学习方法等。还应考虑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应读知道什么,学生想要知道什么。面对自己熟悉了解的学生,去备好每一节课,才是我们教师的根本。
四、选择编写教案
教案的书写不要拘泥于形式。把重要的东西都记下来,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综合型教案。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享和教学特点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
课时分配与模式:主体课文一般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体会;第二课时总结延伸,解决阅读过程中尚未完成的文后习题和学写生字,并指导课外阅读。
总之,备课,说到底,无论从教材的角度,学生的角度,还是教法、学法的角度,都有值得探究和钻研的价值,它是教师永久性学习和创造的源泉。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而不是为了写教案。备课是老师的良心、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备课中,用老师钻研的心血,精心准备的汗水,去构建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备课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的前奏,愿广大同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平台,既不墨守成规,又要勇于超越,寻觅“有效备课”的途经,大力提倡有创意的、独特的备课风格,使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更鲜活起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性备课;策略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了新课改,在教育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思考。如何体现“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这一语文课程理念,确实需要教师认真把握住备课这一环节,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趣味点,善于捕捉教材语言的魅力点,善于寻求教材资源的拓展点,善于开掘教材理解的升华点,通过精心备课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性备课呢?
一、深钻研教材,细读文本
第一步: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用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先读好。
第四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二、处理教材,“定标”、“定点”、“定法”
在一篇课文中。从教学内容上,字词句段篇,从教学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途经。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1. “定标”: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
(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3)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2. “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
(1)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2)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
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3. “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
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备好学生,寻找课堂教学的捷径
备学生是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点,脱离了实践的学生,再精细的准备也会显得苍白。备学生要备什么呢?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应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括经验是备课的关键。另外还应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预见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障碍,了解学习层次与学习方法等。还应考虑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应读知道什么,学生想要知道什么。面对自己熟悉了解的学生,去备好每一节课,才是我们教师的根本。
四、选择编写教案
教案的书写不要拘泥于形式。把重要的东西都记下来,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综合型教案。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享和教学特点个性化的有机结合。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
课时分配与模式:主体课文一般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体会;第二课时总结延伸,解决阅读过程中尚未完成的文后习题和学写生字,并指导课外阅读。
总之,备课,说到底,无论从教材的角度,学生的角度,还是教法、学法的角度,都有值得探究和钻研的价值,它是教师永久性学习和创造的源泉。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而不是为了写教案。备课是老师的良心、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备课中,用老师钻研的心血,精心准备的汗水,去构建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备课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的前奏,愿广大同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平台,既不墨守成规,又要勇于超越,寻觅“有效备课”的途经,大力提倡有创意的、独特的备课风格,使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更鲜活起来。
- 【发布时间】2020/7/8 14:17:21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