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探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理解好每个物理概念,一直是从事物理教学的人们关心的问题,我们说每个物理概念的切入就像每次打开一扇坚实的“铁门”,如果门锁不对,再有钥匙也不能打开,所以在上课前应找好每节课中每个物理概念的切入点。
【关键词】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运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重视度,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热情,提高概念教学的趣味性,改进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将概念深入到脑海当中,进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并通过对各类概念的掌握,最终形成一个框架性的物理概念知识图,从而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提供基础。
1、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以及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因此,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概念前,先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也会发生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质点”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形象的意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雄鹰的飞翔引出这一概念。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想方设法描述雄鹰的运动,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感受到难度,然后再提议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探究一起去找“困难、麻烦”的所在点,即雄鹰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这也导致了其各个部分运动情况的不同。教师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再顺其自然地导出质点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2、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学生在平时生活当中,也能够观察和接触很多和物理现象有关的事例,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就可以恰当地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感到更为亲切,容易接受。此外,从生活经验引入相关的物理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以及善于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分析“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比如说手提水桶、击掌、脚踢足球等。接着,再对这些例子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与总结,顺利地导出力的相关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助于让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3、借助实验情境的方式,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在演示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的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主动参与,对物理学习也会更加认真和专注,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例如,《超重和失重》课程的导入,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比较简单有趣的实验:用一个纸条,在下方挂一个钩码,这时候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手指拿住纸条的两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钩码拽断纸条。学生的回答有用力向上,用力向下的,都是对的。那么既然纸条能够承受钩码重量,为何会断。教师将纸条换做弹簧测力计,然后再匀速,变速推动,让学生观察力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提出要学的内容,超重与失重。学生在这个小实验的基础上想要了解这个背后概念与道理,很容易就会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坐飞机和电梯起降的时候是伴随着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借助演示实验,降低概念学习难度
高中物理中有很多概念具有抽象性,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的过度,加深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例如,在学习电源存在内电阻时,设计一些实验帮助理解。因为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是忽略了电源内部电阻问题的,所以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有点理解不来,那么教师就需要设计相关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可以采取自主探索动手模式的演示实验。准备实验器材:干电池,活动变阻器,开关,电线和电压表,让学生自主组装电路,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实验,学生会有自己的组装。第一种电路图当开关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从无到有,记为U1.第二种电路连接,开关闭合时,电压示数会降低,当开关断开时,电压表读书为U2,可以观察到U2大于U1,电路闭合改变电阻,电压读数也会改变。这两组电路的连接,让学生开始一种思考,本来测的都是电源电压,为什么会改变呢,那么电源电压到底是哪一个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源电压应该是U2,因为改变了电阻,电压示数改变,说明电压表测到的只是电源内部存在部分电压。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内阻这个概念。
5、要重视概念的巩固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效率,还需要在建立概念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再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概念当中发现对概念理解上产生的偏差现象等,然后再针对偏差进行纠正,有助于及时地巩固概念。学生一旦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使用其解决问题当中,也会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分析“平抛运动”这一概念时,学生也都晓得平抛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沿着水平方向和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平抛运动则是匀加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则是重力加速度。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一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其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加速度大小是和重力加速度相等的,方向则是竖直向下的,那么,这个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呢?通过实践发现答案不一定,需要分情况加以讨论:如果只是受重力的话,则是平抛运动;如果除了受重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力,且其他力的合力为零的话,满足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这时的运动则不是平抛运动。其实,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物理概念也都是从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要把物理概念结合实践进行教学,把物理概念运用于实践当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化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月林.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抽象能力培养研究[J].鲁东大学,2012.
[2]唐淑君.浅谈形成性评价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Z1)。
【关键词】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运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重视度,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热情,提高概念教学的趣味性,改进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将概念深入到脑海当中,进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并通过对各类概念的掌握,最终形成一个框架性的物理概念知识图,从而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提供基础。
1、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以及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因此,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概念前,先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也会发生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质点”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形象的意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雄鹰的飞翔引出这一概念。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想方设法描述雄鹰的运动,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感受到难度,然后再提议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探究一起去找“困难、麻烦”的所在点,即雄鹰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这也导致了其各个部分运动情况的不同。教师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再顺其自然地导出质点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2、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学生在平时生活当中,也能够观察和接触很多和物理现象有关的事例,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就可以恰当地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感到更为亲切,容易接受。此外,从生活经验引入相关的物理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以及善于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分析“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比如说手提水桶、击掌、脚踢足球等。接着,再对这些例子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与总结,顺利地导出力的相关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助于让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3、借助实验情境的方式,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在演示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的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主动参与,对物理学习也会更加认真和专注,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例如,《超重和失重》课程的导入,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比较简单有趣的实验:用一个纸条,在下方挂一个钩码,这时候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手指拿住纸条的两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钩码拽断纸条。学生的回答有用力向上,用力向下的,都是对的。那么既然纸条能够承受钩码重量,为何会断。教师将纸条换做弹簧测力计,然后再匀速,变速推动,让学生观察力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提出要学的内容,超重与失重。学生在这个小实验的基础上想要了解这个背后概念与道理,很容易就会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坐飞机和电梯起降的时候是伴随着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借助演示实验,降低概念学习难度
高中物理中有很多概念具有抽象性,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的过度,加深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例如,在学习电源存在内电阻时,设计一些实验帮助理解。因为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是忽略了电源内部电阻问题的,所以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有点理解不来,那么教师就需要设计相关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可以采取自主探索动手模式的演示实验。准备实验器材:干电池,活动变阻器,开关,电线和电压表,让学生自主组装电路,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实验,学生会有自己的组装。第一种电路图当开关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从无到有,记为U1.第二种电路连接,开关闭合时,电压示数会降低,当开关断开时,电压表读书为U2,可以观察到U2大于U1,电路闭合改变电阻,电压读数也会改变。这两组电路的连接,让学生开始一种思考,本来测的都是电源电压,为什么会改变呢,那么电源电压到底是哪一个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源电压应该是U2,因为改变了电阻,电压示数改变,说明电压表测到的只是电源内部存在部分电压。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内阻这个概念。
5、要重视概念的巩固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效率,还需要在建立概念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再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概念当中发现对概念理解上产生的偏差现象等,然后再针对偏差进行纠正,有助于及时地巩固概念。学生一旦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使用其解决问题当中,也会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分析“平抛运动”这一概念时,学生也都晓得平抛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沿着水平方向和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平抛运动则是匀加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则是重力加速度。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一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其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加速度大小是和重力加速度相等的,方向则是竖直向下的,那么,这个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呢?通过实践发现答案不一定,需要分情况加以讨论:如果只是受重力的话,则是平抛运动;如果除了受重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力,且其他力的合力为零的话,满足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这时的运动则不是平抛运动。其实,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物理概念也都是从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要把物理概念结合实践进行教学,把物理概念运用于实践当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化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月林.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抽象能力培养研究[J].鲁东大学,2012.
[2]唐淑君.浅谈形成性评价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Z1)。
- 【发布时间】2020/7/8 14:39:46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