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注非智力因素,让“顽童”爱上学习

 

【作者】 黄 滟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顽童”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跟不上学习进度,缺乏继续学习的勇气与毅力。人的学习与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心等,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他们的学习毅力,使他们想学、喜欢学、坚持不懈地学。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顽童”;爱上学习

  “我原来读一二年级时,成绩很好,曾经得过前几名,三四年级成绩也还不错。升上五六年级后,不知为什么,上课爱开小差,成绩渐渐下降,经常被家长骂。我很苦恼,也想将成绩赶上去,但是又觉得很难……”这是一位六年级“顽童”小乐说的一段话。小乐原来是一个好玩、好奇、好胜,乐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因学习成绩下降,非常烦恼。其实,像小乐这样对学习厌倦、缺乏兴趣的小学生并不算少数,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跟不上学习进度,缺乏继续学习的勇气与毅力。对于他们,我们的老师们想尽办法去辅导,帮他们补落下的功课,可是收效甚微,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人的学习与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但是,在教育中,我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对知识获得的影响,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结果是,有些学生虽有能力学好各门课程,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求知兴趣、学习热情和毅力、学习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而难以持之以恒。这种现象在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已有明显表现,如教师不及时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
  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心等,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他们的学习毅力,使他们想学、喜欢学、坚持不懈地学。
  那么,如何培养“顽童”的非智力因素呢?下面我以语文教学为例谈一谈。
  一、坚持学习动机教育
  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帮助“顽童”从上树立远大志向,使“顽童”意识到学好功课尤其是语文科的目的和重要性,使他们既有远大志向,又要脚踏实地地学好功课。在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要强调学习对其本身的价值,使其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有义务学好知识。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引导,还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言论,如“读书无用论”等等。另外,我们语文教师在每课书、每节课开始时,尽可能生动、具体地讲清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每课书和每节课的知识。
  如我任教五年级时,“顽童”小洪开学初上课手脚乱动,浑身不自在。我便找他谈话,对其进行树立远大志向的教育,并和他谈妥一个条件,每节课如能坚持15分钟不乱动,就对他表扬一次。这一办法果然灵验。当他觉得厌烦疲沓时,我又想其他办法鼓励。逐渐地,小洪有了较大的进步,不仅学习成绩上有显著提高,而且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提高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即直接兴趣。只要“顽童”对知识本身感兴趣,会爆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学习下去,终究会取得令人钦佩的成就。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充满情趣与乐趣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注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方法得当,学生一定能够品尝到知识的甘甜。如语文的美无处不在:汉字的形体美,汉字形体方正、结构匀称,给人一种美感,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那么学生会觉得认字、写字是很美好的事;朗诵美,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朗诵,突出声韵、音调的优美,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美丽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我在教《九寨沟》这一课时,课始便给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说:“老师,您读得真美!”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尽力用自己的朗读来体现九寨沟的美景。语文的美还有情感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只要教师能适当加以引导、启发、展示,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美的追求。
  总之,只要教师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专心致志、积极自觉地去学习,就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热情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各个教程之间和一个教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形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日常经验引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使其求知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强化其求知热情,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新知识的欲望。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同亲人、朋友离别时的情景;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李白为什么不说孟浩然和自己离别而与黄鹤楼辞别呢?谁能描绘“烟花三月”的风光呢?谁能描绘江上送行的图画呢?李白久久站在江边想些什么呢?只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就会再现诗中的形象世界,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四、不断训练,磨炼学习毅力
  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
  磨炼学生的学习毅力,首先要有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使“顽童”自觉、独立调节学习行为,完成自定或指定的学习任务。其次,要有自制力。学习自制力体现为能迫使自己完成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善于排除干扰学习的欲望、情感,战胜惰性,抵御诱惑。第三,要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具有克服学习障碍的精神品质,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到多读,多问,多练笔。培养毅力的自制力和自觉性,要求他们天天坚持记日记,锻炼意志的坚持性;课堂命题作文,要求限时完成,形成果断独立性。
  五、及时反馈,全面评价
  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顽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起其奋发学习的情绪。反馈的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反馈;第二,反馈的信息主要是来自教师对学生的矫正、学生的自我检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检查,反馈应是双向的、多次往返的,直至正确才能终止。
  为了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对于学习结果不但要做一般的评定,而且还要进一步做评价。评价不同于一般的成绩评定,它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主动性方面的分析与评论。在评价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尽量给学生以成功感,避免出现失败感;第二,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首先要使学生持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在评分问题上。第三,评价应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表扬为主,但也要做到客观公正,使学生心悦诚服;第四,评价必须注意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气质、性格等特点。
  六、多表扬,培养学习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顽童”,要用表扬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用表扬其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来带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他即将取得成功时要及时鼓励。如班上小昌同学学习成绩最差,反应慢,说话有点口吃,但他乐于帮助别人,我便经常在班上表扬他,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逐渐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上也逐渐有了进步。
  总之,教师应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自信地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阴国恩《学习负担的心理分析》,1993
  [3]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
  • 【发布时间】2020/7/8 15:02:59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