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简约化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李存银

【机构】 山东泰安市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简约课堂是洗尽铅华的课堂,是本真的课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从字词到篇章,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失去兴趣;而自课改后,语文课堂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结果除了“热闹”,什么也没有。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追本溯源,返璞归真,追求简约高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简约课堂;实践探究;效益提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简单”的境界,努力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这种理想境界呢?本文我将结合几年来课堂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简约化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究,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简约中追求丰盈
  “简约”一词的核心内涵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而有着更深广的丰富含义。如果说语文课堂的“简约”是指从内容、环节到手段的不蔓不枝、干净清爽,那么“丰盈”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最轻松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有效思维,以最真挚的情感提升学生鲜活的生命质量,以最本色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知。
  1.追求有效思维的长度
  语文是对世界优美、丰富、独特、深刻的认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在语文课堂中尤为珍贵。例如,对于小说《窗》中靠窗病人的“善”与远窗病人的“恶”,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来,但远窗病人的“恶”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单用一个“恶”字就能概括远窗病人呢?学生开始思考,原来靠窗病人享受“平等”中的“特权”,窗外的“诱惑”是病人唯一的精神寄托,远窗病人也一直在“善”与“恶”中挣扎、纠结……通过思维的训练,学生渐渐认识到“善”与“恶”都是人性中的真实存在,我们更应从作品中获得警示,预防、疗救人性的“恶”。教什么都不如教思维,瞄准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才能让课堂在简约中“不简单”。
  2.注重情感体验的深度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唯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才具有动人的力量。情感体验是在学生静思默想中酝酿的,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中生发的,是在学生与课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形成的。因此,教学活动宜少教多学,书上能找到的不要教,字典里能找到的不要教,通过学生探究能得到的不要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面课文、潜心会文,教师适当点拨引领。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既是“亲朋无一字”,为何又关心“戎马关山北”?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寄寓的深情。通过探究,学生的心扉徐徐打开。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留白”,学生“补白”,学生反而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3.拓展语言训练的宽度
  任何语文课堂都姓“语”,对语言的赏析、运用以及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学习《散步》一文中,有学生注意到了文章语言对称的特点,教师紧接着加以指点,师生交替进行朗读。老师读前一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学生读后一句:“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教师读上一句:“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学生接下一句:“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教与学相随相伴,其乐融融。简约的教学中情味浓厚,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轻松幸福地漫步。
  二、简约背后的丰富
  在简洁、清晰、流畅的教学中融入丰富和深刻,于简单之中体现丰盈是我们对教学的美好愿望,但一个教师要想打造出简约化的语文课堂,功夫一定在课外。课堂“显性的简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隐性的丰富”来支撑。
  1.简约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的解读
  作为典范的文字、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此价值的实现有赖于高质量的文本解读。从这个角度而言,提高教师专业化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实现简约教学的基石。深入解读文本,将那些不是语文的,或者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语文。教师“深入”才可能带着学生“浅出”,才能让读书成为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
  2.简约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个性化的追求
  事实上,简约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没有绝对的简约和绝对的繁琐,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也有所区别。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希望将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自己就必须有个性。简约大气的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有自己个性化的追求,即从自己的特点出发,从每日教学常规做起,努力让简约教学达到艺术的高度,体现教师个人的独特风格。
  3.简约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纯美化的超越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师必须有一个如阿拉丁神灯般富有魔力的教学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教学语言。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语言简练、准确,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上课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中心组织教学语言。教师以只言片语或点击主旨,或褒奖鼓励,或启发补充,或释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师生便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好好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它抹上蜜,带着香,伴着爱,潜入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成长。所谓“简洁为美”,大意在于此。
  总之,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需要的是简约,但简约不等于简单;需要的是平凡,但平凡中要有实效。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尽可能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感,继而真正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一句话,语文课堂简约了,“瘦身”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活,他们的语文人生,就不会枯燥困顿,而是赴一场美丽的约会。
  参考文献:
  [1]官秀平.追寻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J].语文知识,2018(03):36-38.
  [2]王瑞华.语文教学:简约与丰盈的和谐[J].语文通讯,2019(08):51-53.
  [3]周颖.核心问题:简约语文的课堂“秘钥”[J].名师在线,2020(01):29-31.
  • 【发布时间】2020/8/18 18:21:57
  • 【点击频次】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