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老师”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 洁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我国的生物教育较为冷落,生物学科不太受重视,初中结业考要求也不高,这使得原本就不好的生物教育更加困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小老师”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采用对照法进行实践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关键词】 “小老师”教学;初中生物;实践研究 

  一、背景概况     
  我国的生物教育较为冷落,生物学科不太受重视,这使得原本就不好的生物教育更加困难。一直以来由于初中生物学科成为考查学科,生物学科的结业考试成绩不纳入中考总成绩,于是就有大部分的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对学习生物知识不感兴趣,今天的学生面对中考科目的学习,就算不感兴趣他们也会认真、安静地听课,而对非中考科目的学习,那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情绪的宣泄,也是一种身心的全部解放。曾有关系甚好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也别生气,非中考科目学生就是不重视,就是不想听”,当时听了很是郁闷、失落,但事后也就平衡了,事实状况就是这样,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与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图片、资料分析等,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我在课堂中做过学生调查,让学生们无记名、随心所欲地写写他们对生物课的意见和建议,统计之后,反应出来最多的信息是:多看一些视频、多做实验、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动手活动。当时就下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想尽办法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这个“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从内容上尽最大努力让教材中呈现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实施开展出来,另一方面从教学模式上尝试改革,从传统形式的教师为主讲者改为“小老师”充当课堂主讲者。
  该篇论文就是从教学模式上研究“小老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下是我的具体操作和几点想法。
  二、“小老师”教学的实施环节
  1、了解学生状况
  在所带的八年级中确立了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后,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认真观察和了解,在上课的课堂中关注学生的综合状况,在下课时间密切联系学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性别、语言表达、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初次先选择五名学生做准备,等五人轮流当了“小老师”之后,再让其他学生毛遂自荐,自愿报名,担当“小老师”的任务。有了之前榜样的影响,自荐报名想当“小老师”的学生也多了起来。
  2、“小老师”培训
  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小老师”教学一般不会进行整堂课,教师可以根据“小老师”的特长和能力,按照教材内容和学习进度给“小老师”分配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有的“小老师”负责课堂教学中的预习环节;有的“小老师”负责复习知识点环节;有的“小老师”负责在课堂教学中分享教学资源;有的“小老师”负责在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指导实验活动的作用:有的“小老师”负责在社团课中起到助手作用。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小老师”提前领取“教学任务”的时间也不同,例如在准备上实验课和社团课时,“小老师”需要提前一周领取“教学任务”,在上预习课、新授课、复习课时提前三天领取“教学任务”。“小老师”领取任务后,教师解读、点拨“教学任务”,让“小老师”吃透“教学”内容,然后“小老师”自己去研磨、练习,自己去认真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老师”就自己的想法、观点、不同的认识等方面还可以随时和教师沟通交流。
  3、课前准备
  上该课前一天,教师约“小老师”前来交流准备的“教学任务”,和“小老师”一起确定教学方式,“小老师”给教师演练一遍,教师适时给予修改和指导,“小老师”还有时间自己去修改和练习,毕竟要上台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小老师”都很重视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上课前,教师再利用课间5分钟,给“小老师”充分的鼓励和足够的信心,让“小老师”胸有成竹地上台做主讲者。做主讲的“小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二人相配合,前提是都要参与培训和备课,共性是不胆怯、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强!
  4、课堂教学
  “小老师”俨然就是一位准备充分的教师,上台之后带领同学们复习旧知,温故知新,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简单易懂的知识“小老师”都可以拿捏的很准确,遇到难点重点内容的环节,“小老师”吃不准或者是有错误的情况,教师及时点拨和纠正,内容简单的一堂课,教师会把讲台和课堂还给“小老师”,让其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如果课堂出现突发状况或者“小老师”不能继续下去时,“小老师”就在鼓励和掌声中退场,教师就接管课堂,每次“小老师”结束后全班同学都要给予热烈的掌声。热烈的掌声就是对“小老师“最好的回馈,掌声也激励其他学生勇敢地参与到“小老师”的行列中来。
  5、课后总结
  每堂课结束后,“小老师”就会和教师进行一次沟通交流总结,精彩的环节给予肯定和赞扬,有疏漏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和鼓励,鼓励“小老师”再接再励。在这种为师为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变得愈来愈亲。“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教”与“学”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进步清晰可见。
  三、“小老师”教学的实施效果
  笔者在为期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对照法进行实践研究,实验班的生物课堂教学采用“小老师”教学,对照班(同年级任课老师)则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大胆实验,取得令人欣慰的效果。
  1、极大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老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得进入教学内容之中。自愿请求当“小老师”的学生越来越多,此起彼伏的热情激发周围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都想尝试当一次“小老师”,很多当过“小老师”的同学还想多次承担这样的殊荣。
  2、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集体回答声音都很洪亮,而且同学们面部表情自信,头高高抬起,一旦个人起立回答问题,就会出现声音压低,不敢正视老师,回答问题也不完整。而我们采用了“小老师”教学模式后,在“小老师”的课堂中,不论是集体回答问题还是个人回答问题,大家都是自信满满,而且还是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小老师”的出现极大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3、令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为和谐
  在“小老师”教学模式形成固定后,教师就是“小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小老师”授课过程中,教师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反过来,学生尊重教师,喜欢教师,学生之间也是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友爱无间。
  4、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学习中,师生觉得简单的内容就可以快速通过,难点就可以多放点时间琢磨,课堂学习就更加明确和具体,难点的突破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和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让教师提前准备的授课内容有更精彩的呈现。课堂中师生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对疑惑问题共同探讨、交流、解答。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助推的新课堂形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省时又省力,让教师更加轻松,让学生更加自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铺开“小老师”教学模式,自愿请缨担当“小老师”的学生很多,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惊喜发现: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增强,提高自主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独立自主阅读新教材、对课程新内容进行思考和钻研。学生在校课堂时间仅仅有限,教师只是引路人,虽然通过上课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但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全在于自己的自觉,所以这只是学习途径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坚持不懈去实现。
  四、存在的问题
  “小老师”教学模式短期内(一学期)效果很好,“小老师”积极、热情、自信地充当主讲,课堂中的“观众”也是带着期待的情绪准备参与教学活动。但长期下来,观众就会有视听疲劳,就失去了前期学习的热情,而有的“小老师”积极性很充足,但语言表达不准确,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不强,从而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另外,“小老师”还是局限于一部分学生,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胆小的同学拒绝当“小老师”,而上课的课时有限,没有主动请求当“小老师”的同学就此错过实践的机会。
  “小老师”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间的动态互动系统,打破了教学实践的阶段性,教学空间的封闭性,教学对象的局限性,教师把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互动的主体,教学方式从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化为依靠学生的“学”,教师把学会怎样去教转化为学会怎样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成为幕后组织者、台前引导者,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动力,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楠.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尹程.小组“小老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名师在线,2018(10):21-23.
  [3]黄雅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老师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教师,2020(03):85-87.
  • 【发布时间】2020/8/18 18:22:49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