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绿色”充满数学课堂

 

【作者】 郭小红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逸夫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今社会一大主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点,做好环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工作,让课堂充满“绿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而新编小学教科书图文并茂,有很多插图都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的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二年级下册中就有跷跷板、小鸟、租船处、小兔分萝卜、熊猫分竹笋、小朋友划船、小朋友植树、小猴摘桃等等图片,我们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
  二、联系数学和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强化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环保问题作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方面,无疑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当地的环保问题,切入到当前的教学中,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强化了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在学习平均数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咱们的校园干净吗?那我们的教室呢?那我们的教室呢?那为什么会这样干净呢?”从而引出例题:四(1)班四个小组的同学捡废纸,第一小组捡了18千克,第二小组捡了20千克,第三小组捡了21千克,第四小组捡了20千克,平均每组捡废纸多少千克?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学会解答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方法,又体会到四(1)班的同学回收废纸使地面整洁,是保护环境小卫士,我们应该向四(1)班的同学学习,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凡是植树绿化的应用题等等都与环境有关,做这些习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受到环保教育。
  三、向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技能
  新课程强调大力开发课程源,新课程内涵伸展到社会、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要求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儿童经验相结合,并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教师把眼光转向社会,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查阅,扩大知识面。如上《年、月、日》时,提出问题:植树节是在哪一个季度?今年这个季度一共有多少天?首先让学生说出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国家为什么要定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以后,再追问学生:“你能说出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吗?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课后可以查阅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课后学生通过翻查日历、报纸等知道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除了植树节还有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学生通过课外查阅,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现状和环保知识的渗透。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且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只有人人树立环境意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 【发布时间】2020/8/18 18:26:05
  • 【点击频次】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