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学中那些不该丢弃的传统经典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信息革命完全充斥甚至替代传统时,一些传统的经典被遗忘。潇洒自如的板书被多媒体课件取代,比如:潇洒自如的板书被课件替代,作业本被练习册和试卷替代,经典书籍被大量电子读物替代,翻阅字典查写拼音汉字被语音搜索替代……,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遗忘了一些曾经的经典。本文从三个实例,反思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经典;板书;训练;作业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信息革命完全充斥甚至替代传统时,一些传统的经典被遗忘。比如:潇洒自如的板书被课件替代,作业本被练习册和试卷替代,经典书籍被大量电子读物替代,翻阅字典查写拼音汉字被语音搜索替代……,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遗忘了一些曾经的经典:体育老师在鞍马上飞驰,在单杠上纵横,在跳高时那耸身一跃的经典,让无数有体育天赋的孩子爱上了体育,而那没有天赋的大多,也在老师的示范鼓励下强身健体。初中启蒙的地理老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张中国版图轮廓,从此我们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几何老师可以不用圆规在黑板上做出的那个标准的圆形,多年之后都无法忘却。高三那个用三支粉笔打天下的数学老师,他板书在黑板上的例题和布置的练习,只要认真笔记揣摩,一定是考题的典范。大学里高等几何老师,能徒手画标准的马鞍图形,那个升降式黑板成为了数学系教授每日锻炼的工具,无数数学系的学子,在教授美妙的板书里验证数学的深邃与美好。教授亲自批改过的作业,标注的符号,多年之后,还能是你重拾大学教材宝贵的学习资料。
抛弃遗忘经典的教学,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怎样的伤害呢?下面举三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丢弃美妙的板书,一味追求电子黑板,多媒体的泛滥,导致一节课没有重点
现有许多课堂,教师过多的依赖课件,他们从不板书到不会板书;缺乏知识的生成过程到无序的练习;教师放课件,学生观课件,从人灌变为机灌,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严重缺乏,致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学习力、生长力和自信与创造力。一些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不研读课标与教材,不研究学生学情,不理解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知晓重点难点,用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的课件,组成粗糙的教学素材,以播放幻灯片作为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我们一些教师在学生学习新概念时不板书,让学生对着PPT背记,甚至连函数图像的画法,几何证明的过程都能在课件上完成。以为片子越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就越多,不考虑成本,不考虑实效。有些教师播了上张片子,都不知道下张片子是什么,也不知道每张片子要说明什么要表达什么。我想说这样的教师已经从教书育人的先生演变为优秀的幻灯片放映员,这样的课堂已经变成了电影院。
真正负责任的教师是理解课堂教学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的,在使用课件授课时,要精心筛选,严格控制幻灯片张数,40分钟的教学幻灯片张数尽量不超过10张,教师要设计板书,体现教学的重点。
二、布置作业不科学,偏离教材,轻视课本例题习题,过多依赖教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九十年代前,学生学习的素材是很有限的,近些年,随着电脑打印技术的普及,随着网上组卷系统的成熟,去趟书店或点点鼠标就能很轻松的找到新颖的试题,毋庸置疑,资源的充实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也为提高学生成绩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我们再来看它过度使用造成的后果:一些教师不研究课本例题,不做习题,但是中高考时,很多考题又恰恰是课本例题习题的改编,学生却不会。一些老师埋怨学生不读题、不会审题、不会画图、不动手,因为这些教师长期不留作业本上的作业,留的书写作业也多是试卷或练习册,学生很少自己抄写题目画出图形,也就没有养成边抄题边审题,边画图边思考的习惯。仔细想想,再好的例题它会轻易超越编写教材专家的眼光吗?它能比编写教材的专家所选的题目更有代表性吗?
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例题练习,抵御练习册、测试卷的冲击,有侧重的练习。学生的作业本尤其是几何作业本必要时要回归传统,老师要布置课本上重点的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这样学生就会学着画图而不是描图,在画图中感受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关系,便于审题,课本上的作业教师更要认真评改。尤其是一些生源薄弱的学校,更要抓住课本这个根本,用最小的成本换回最大的价值。
在布置作业中,教师多偏重于技能型的作业,很难布置一些需要学生想的作业,加之辅导评价没有及时跟进,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尤为普遍。建议教师要研究作业的布置和评讲,比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之后,留一个这样的作业:请你写一篇关于如何研究一个几何图形的短文;请你用所学到的方法继续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如:有一个内角为60度的平行四边形。在等式性质学完之后,留一份这样的作业:请以我是等式为话题,写一篇有关等式及相关性质的自我介绍。再比如复习课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梳理知识,绘制知识结构图。也可以再留预习作业时,分小组布置第二天上课的任务,把一些学生能操作的课,让学生自己来上。在学完一章,需要测试时,可安排学有能力的学生出测试卷,指导他们出卷,测试,评价。对于一些数学活动内容,也可以以手抄报、学具作品等方式呈现。
三、急于求成,过度关注分数;只有问题意识,缺少课题意识,缺乏反思的教学,使自己和学生处在厌教厌学的边缘
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家庭渴望优质的教育,社会与家长对分数的渴求也越来越功利。转嫁给学校教师的压力就是急于求成,唯分数论,而忘记了教师原有的职业功能——传道受业解惑。这就造成很多教师不能教差学生,因为他接受不了学生的愚钝和对学习的倦怠;一些老师也教不了好学生,因为他不具有引领学生走得远走得好的学科精神;多数教师喜欢依赖生源,他们喜欢寻找学生的问题,不擅于寻找自身的问题;多数教师有问题意识,而缺少课题意识;他们不怕吃苦,愿意付出单调重复的劳动,但不愿意舍弃眼前既得的利益,换来等待中的成长。很多学生,在教师简单的重复中厌学,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也很难在学科教学中领略教书的乐趣。一些课堂效率低下的数学课堂,除了教师对知识的生成教学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之外,课堂训练的无效也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类课堂的通病是:课上不会训练,训练单一或无效,只动嘴不动手;课后训练无序,布置作业随意,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辅导不跟进,教师反馈不及时,学生学习数学困难。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训练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数学知识的生成之后的内化是需要训练的。那么我们有些教师在怎么做呢?课上一是课堂满堂灌,满堂问,训练落不到笔头,训练给的时间和机会少。二是学生练习中教师不指导、不巡视、不评价、不反馈、不纠错,最多以黑板上三两学生的粄演替代一下。三是教师不会通过学生练习的效果调控课堂,感知课堂效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匆赶课。四是疯狂练习,不考虑学生的心情状态和接受程度。课后的训练呢?不是不留作业、不辅导、不考试,就是乱留作业、狂辅导、大量考试。我们的学生不是在教师的冷漠无情中被遗忘,就是在教师的高度责任和热情逼迫中厌倦。
教师需要静下心研究一下教材、学情,对教学有自己的理解之后才能教出对学习有自己思考的学生。作为数学中必不可少的解题与训练,除研究例题、练习的内容,实际操作的讲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辅导学生、布置作业、考试及评价管理,都能让自己对枯燥的教学程序充满探究的欣喜,才能帮助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爱上数学。
总之,在现代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时代,仍然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研究、保留、传承经典,让教学回归朴素和纯真,让教学充满教与学的乐趣,以此提升教育的品质与内涵。
【关键词】 经典;板书;训练;作业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信息革命完全充斥甚至替代传统时,一些传统的经典被遗忘。比如:潇洒自如的板书被课件替代,作业本被练习册和试卷替代,经典书籍被大量电子读物替代,翻阅字典查写拼音汉字被语音搜索替代……,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遗忘了一些曾经的经典:体育老师在鞍马上飞驰,在单杠上纵横,在跳高时那耸身一跃的经典,让无数有体育天赋的孩子爱上了体育,而那没有天赋的大多,也在老师的示范鼓励下强身健体。初中启蒙的地理老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张中国版图轮廓,从此我们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几何老师可以不用圆规在黑板上做出的那个标准的圆形,多年之后都无法忘却。高三那个用三支粉笔打天下的数学老师,他板书在黑板上的例题和布置的练习,只要认真笔记揣摩,一定是考题的典范。大学里高等几何老师,能徒手画标准的马鞍图形,那个升降式黑板成为了数学系教授每日锻炼的工具,无数数学系的学子,在教授美妙的板书里验证数学的深邃与美好。教授亲自批改过的作业,标注的符号,多年之后,还能是你重拾大学教材宝贵的学习资料。
抛弃遗忘经典的教学,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怎样的伤害呢?下面举三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丢弃美妙的板书,一味追求电子黑板,多媒体的泛滥,导致一节课没有重点
现有许多课堂,教师过多的依赖课件,他们从不板书到不会板书;缺乏知识的生成过程到无序的练习;教师放课件,学生观课件,从人灌变为机灌,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严重缺乏,致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学习力、生长力和自信与创造力。一些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不研读课标与教材,不研究学生学情,不理解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知晓重点难点,用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的课件,组成粗糙的教学素材,以播放幻灯片作为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我们一些教师在学生学习新概念时不板书,让学生对着PPT背记,甚至连函数图像的画法,几何证明的过程都能在课件上完成。以为片子越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就越多,不考虑成本,不考虑实效。有些教师播了上张片子,都不知道下张片子是什么,也不知道每张片子要说明什么要表达什么。我想说这样的教师已经从教书育人的先生演变为优秀的幻灯片放映员,这样的课堂已经变成了电影院。
真正负责任的教师是理解课堂教学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的,在使用课件授课时,要精心筛选,严格控制幻灯片张数,40分钟的教学幻灯片张数尽量不超过10张,教师要设计板书,体现教学的重点。
二、布置作业不科学,偏离教材,轻视课本例题习题,过多依赖教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九十年代前,学生学习的素材是很有限的,近些年,随着电脑打印技术的普及,随着网上组卷系统的成熟,去趟书店或点点鼠标就能很轻松的找到新颖的试题,毋庸置疑,资源的充实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也为提高学生成绩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我们再来看它过度使用造成的后果:一些教师不研究课本例题,不做习题,但是中高考时,很多考题又恰恰是课本例题习题的改编,学生却不会。一些老师埋怨学生不读题、不会审题、不会画图、不动手,因为这些教师长期不留作业本上的作业,留的书写作业也多是试卷或练习册,学生很少自己抄写题目画出图形,也就没有养成边抄题边审题,边画图边思考的习惯。仔细想想,再好的例题它会轻易超越编写教材专家的眼光吗?它能比编写教材的专家所选的题目更有代表性吗?
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例题练习,抵御练习册、测试卷的冲击,有侧重的练习。学生的作业本尤其是几何作业本必要时要回归传统,老师要布置课本上重点的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这样学生就会学着画图而不是描图,在画图中感受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关系,便于审题,课本上的作业教师更要认真评改。尤其是一些生源薄弱的学校,更要抓住课本这个根本,用最小的成本换回最大的价值。
在布置作业中,教师多偏重于技能型的作业,很难布置一些需要学生想的作业,加之辅导评价没有及时跟进,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尤为普遍。建议教师要研究作业的布置和评讲,比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之后,留一个这样的作业:请你写一篇关于如何研究一个几何图形的短文;请你用所学到的方法继续研究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如:有一个内角为60度的平行四边形。在等式性质学完之后,留一份这样的作业:请以我是等式为话题,写一篇有关等式及相关性质的自我介绍。再比如复习课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梳理知识,绘制知识结构图。也可以再留预习作业时,分小组布置第二天上课的任务,把一些学生能操作的课,让学生自己来上。在学完一章,需要测试时,可安排学有能力的学生出测试卷,指导他们出卷,测试,评价。对于一些数学活动内容,也可以以手抄报、学具作品等方式呈现。
三、急于求成,过度关注分数;只有问题意识,缺少课题意识,缺乏反思的教学,使自己和学生处在厌教厌学的边缘
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家庭渴望优质的教育,社会与家长对分数的渴求也越来越功利。转嫁给学校教师的压力就是急于求成,唯分数论,而忘记了教师原有的职业功能——传道受业解惑。这就造成很多教师不能教差学生,因为他接受不了学生的愚钝和对学习的倦怠;一些老师也教不了好学生,因为他不具有引领学生走得远走得好的学科精神;多数教师喜欢依赖生源,他们喜欢寻找学生的问题,不擅于寻找自身的问题;多数教师有问题意识,而缺少课题意识;他们不怕吃苦,愿意付出单调重复的劳动,但不愿意舍弃眼前既得的利益,换来等待中的成长。很多学生,在教师简单的重复中厌学,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也很难在学科教学中领略教书的乐趣。一些课堂效率低下的数学课堂,除了教师对知识的生成教学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之外,课堂训练的无效也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类课堂的通病是:课上不会训练,训练单一或无效,只动嘴不动手;课后训练无序,布置作业随意,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辅导不跟进,教师反馈不及时,学生学习数学困难。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训练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数学知识的生成之后的内化是需要训练的。那么我们有些教师在怎么做呢?课上一是课堂满堂灌,满堂问,训练落不到笔头,训练给的时间和机会少。二是学生练习中教师不指导、不巡视、不评价、不反馈、不纠错,最多以黑板上三两学生的粄演替代一下。三是教师不会通过学生练习的效果调控课堂,感知课堂效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匆赶课。四是疯狂练习,不考虑学生的心情状态和接受程度。课后的训练呢?不是不留作业、不辅导、不考试,就是乱留作业、狂辅导、大量考试。我们的学生不是在教师的冷漠无情中被遗忘,就是在教师的高度责任和热情逼迫中厌倦。
教师需要静下心研究一下教材、学情,对教学有自己的理解之后才能教出对学习有自己思考的学生。作为数学中必不可少的解题与训练,除研究例题、练习的内容,实际操作的讲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辅导学生、布置作业、考试及评价管理,都能让自己对枯燥的教学程序充满探究的欣喜,才能帮助学生走进数学世界,爱上数学。
总之,在现代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时代,仍然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研究、保留、传承经典,让教学回归朴素和纯真,让教学充满教与学的乐趣,以此提升教育的品质与内涵。
- 【发布时间】2020/8/18 18:26:16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