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作者】 李 鸣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生物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实践,去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讲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时,在座位安排上我进行了尝试,让学生九人围成一个小组,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时,我主动指导那些平时不敢说话,而且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鱼的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它没有眼脸,看一看它身体分几部分,还有的同学说把鱼的鼻孔堵住,看它过一会是否能死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扩大了,也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善于提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怎样让学生肯问,并且问得巧?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寻找新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七年级上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难讲,学生更是不易理解,特别是学生理解食物链概念时,更是问题百出,有的同学说:草被昆虫吃,昆虫被青蛙吃是一条食物链。有时同学说:它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还有的同学认为:单独看是一条食物链,但是放到这一道题中,这条食物链并不完整,因为青蛙后面还有蛇和鹰,蛇可以吃青蛙,而鹰可以吃蛇。大家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最后一位同学的解释最为合理,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重点选择有价值的质疑题,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并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课堂展示,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例如:讲眼球结构时我通过“生活相似事物大比拼”“找不同”环节,让学生对眼结构及近视眼的形成有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照像机光圈和我们的瞳孔类似,胶卷和我们的视网膜类似等,与此同时,各小组把讨论的结果上台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展示中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讲视觉形成时,我让学生把交流的结果动手写出来,贴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大家相互点评,通过这种展示让学生掌握视觉形成部位;在讲耳这一环节时播放的是由残疾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视频,我想通过这一环节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去珍惜,去关爱。学生们看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出:我们是如此的幸运,可以用明亮的眼睛看多彩的世界,可以用敏锐的耳朵听美妙的音乐,我们更应该好好的保护它,利用好它们,去发现世界的“真、善、美”,一下使整节课的内容得到升华。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我发现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自己讨论,自己讲解、自己总结、自己点评,把一节课演译的异常精彩!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的个性,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 【发布时间】2020/8/18 18:31:35
  • 【点击频次】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