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提出,应当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大家语文则肩负着重点培养的重任,作为蕴含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的学科,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里安排得最多的就是一篇篇精心筛选的课文,课文就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轻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还是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一篇课文里哪些知识是考点,教师都挖得全面,分析得透彻,但却很少有老师去思考教学这篇课文要落实哪一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就算有些教师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但在实施中却不得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落不到实处。目前,统编教材全面投入使用,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很多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理解,对如何在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都还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培养方向,只有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做好语言、文化、思维等维度的教学思路调整,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的一个内容,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生应当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系统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及词语教学是重点,因为只有丰富识字量、词汇量,方能满足语言建构的初步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一定要以大量的精力应对这部分内容,从而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这篇课文时,教师便需要让学生注意到本文的生字词:台湾、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隐隐约约、朦胧、风和日丽等。这些字词均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之中的语言基础应用内容。为了使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并能熟练运用,教师可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了解这些字词。比如“台湾”这一词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台湾在地图上所处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风景,使学生在大脑中对台湾的美丽景色有一个初步印象,进而带着这样的印象进入课文的学习。简而言之,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尝试借助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以感性的色彩理解词句,从而打好语言基础。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里面的语言基础应用目标是分层次提升的,并非保持不变,对于低年级学生,字词是其掌握的目标,在中高年段则是让学生借助工具理解文本,对词汇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加以体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予以区别对待,促使学生打好不同年段的语言基础。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以文章为载体,而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思维发展即要看其在文本阅读方面的体会效果。为此,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理解能力,借助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以及有效的情境对话等,带动学生参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在引导学生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的时候,可以设计“如果老师把‘窃窃私语’换成‘在轻声地说话’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换词理解体会的训练去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了把描写人的词语用到了动物的身上,不仅让读者产生了亲切感,还使句子变得生动,还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再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围绕“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这个问题来想象海底动物发出的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往往容易把艺术审美鉴赏方面的内容遗漏。事实上,艺术审美鉴赏同上面提到的思维能力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学科同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基本特点,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需要让学生在审美情趣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把艺术审美鉴赏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上送林子方》这首诗,后面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描绘了西湖六月与众不同的风景,颜色对比强烈,碧荷红莲,“接天”既写出了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如果一味地理解诗句意思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它需要学生从艺术的视角去鉴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对自然景物认真地观察和鉴赏,学生才得以增加思维深处的美感存量,并由此形成更具创造力的想象。除了自然景观鉴赏之外,人文景观、生动事件方面,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五、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内容。教师要以教材文本内容为出发点,根据语小学生身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涉猎、搜集世界各地的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继而传承文化。
例如,教学《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文中提到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出发,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一年里各个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这些节庆活动及文化的深度认同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知识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需要我们采取多种策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夯实语言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培养方向,只有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做好语言、文化、思维等维度的教学思路调整,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的一个内容,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生应当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系统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及词语教学是重点,因为只有丰富识字量、词汇量,方能满足语言建构的初步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一定要以大量的精力应对这部分内容,从而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这篇课文时,教师便需要让学生注意到本文的生字词:台湾、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隐隐约约、朦胧、风和日丽等。这些字词均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之中的语言基础应用内容。为了使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并能熟练运用,教师可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了解这些字词。比如“台湾”这一词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台湾在地图上所处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风景,使学生在大脑中对台湾的美丽景色有一个初步印象,进而带着这样的印象进入课文的学习。简而言之,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尝试借助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以感性的色彩理解词句,从而打好语言基础。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里面的语言基础应用目标是分层次提升的,并非保持不变,对于低年级学生,字词是其掌握的目标,在中高年段则是让学生借助工具理解文本,对词汇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加以体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予以区别对待,促使学生打好不同年段的语言基础。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以文章为载体,而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思维发展即要看其在文本阅读方面的体会效果。为此,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理解能力,借助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以及有效的情境对话等,带动学生参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在引导学生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的时候,可以设计“如果老师把‘窃窃私语’换成‘在轻声地说话’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换词理解体会的训练去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了把描写人的词语用到了动物的身上,不仅让读者产生了亲切感,还使句子变得生动,还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再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围绕“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这个问题来想象海底动物发出的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往往容易把艺术审美鉴赏方面的内容遗漏。事实上,艺术审美鉴赏同上面提到的思维能力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学科同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基本特点,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需要让学生在审美情趣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把艺术审美鉴赏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上送林子方》这首诗,后面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描绘了西湖六月与众不同的风景,颜色对比强烈,碧荷红莲,“接天”既写出了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如果一味地理解诗句意思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它需要学生从艺术的视角去鉴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对自然景物认真地观察和鉴赏,学生才得以增加思维深处的美感存量,并由此形成更具创造力的想象。除了自然景观鉴赏之外,人文景观、生动事件方面,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五、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内容。教师要以教材文本内容为出发点,根据语小学生身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涉猎、搜集世界各地的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继而传承文化。
例如,教学《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文中提到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出发,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一年里各个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这些节庆活动及文化的深度认同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知识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需要我们采取多种策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夯实语言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发布时间】2020/8/18 20:28:30
- 【点击频次】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