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的错误资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产物,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错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认识,使错误资源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资源之中。
【关键词】 错误资源;小学数学;有效应用
1、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内驱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知识、能力积累不充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错误.而错误是学生学习当中必然的产物,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通过学生的错误能够真实地体现其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解,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学生内驱动力加以提升,进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对一些比较普遍的错误,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可以形成有较高价值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学习内驱动力得到激发。
2、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垫脚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错误或者失误是难以避免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利用错误资源,使其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垫脚石,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相关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结果并不正确,教师先不急于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将错就错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然后在独立思考中寻找正确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使其数学思维能够不断完善。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的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学生,比如“日”字、“田”字等,之后给学生展示与之类似的图形,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在展示圆的图形时,学生能够根据之前的引导,同时结合圆形的特点说出圆的对称轴数目,即无数条对称轴。但也有学生会因为之前所学内容的影响,提出圆一共有两条对称轴的错误答案,这个时候教学便可以秉承着将错就错的原则,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圆形,然后在圆形上画出自己所认为的对称轴。由此,学生便能够直观切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同时对轴对称图形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种将错就错的方法来利用错误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善待课堂中的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需要进行保护,所以在课堂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听到自己出现错误后,对自己有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不断的否定自己,而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承认错误,并且知道对待错误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建立全面的学习理念,懂得把握自己的错误,为其日后提高奠定基础。例如图形内容的教学中,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在PPT上展示多种图形,由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其中即要放入长方形,然后有教师选择学生进行图形寻找,在当中找出全部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借助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同时不可以使用批评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合理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得到提升。
4、让错误成为促进师生交往动的桥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共同发展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在于师生如何互动,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生如何在探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转变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现象。教师在利用错误资源时,通过错误问题的合理创设,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对数学世界产生求知欲望和探知欲望,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教学的主要契机,积极为学生创造冲突和矛盾,这样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多维度的互动机会,使得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认知来完成自我知识构建。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因数与倍数相关的知识时,可以故意为学生设计各种“问题陷阱”,比如:“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是5的数都是5的倍数,那么请问,个位是几的数是3的倍数?”由于前面已知条件所设下的“陷阱”,学生的回答有3,有6,有9。此时教师便可以把印好的百数表发给学生,将3的倍数圈起来,学生通过检验和回答之后,发现了认知错误,原来的经验失效,同时对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进一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教师的启迪下,通过改变观察的角度,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时便能够得出相关答案。这样的问题创设,是故意引出学生的错误答案,以此为基础来推动学生去分析、思考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该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让学生展开相关探索,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对学生发生的错误,教师不应采取回避或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方法,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利用。通过对错误资源的巧妙运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进而实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 温勃. 学周刊. 2020(12)
【关键词】 错误资源;小学数学;有效应用
1、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内驱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知识、能力积累不充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错误.而错误是学生学习当中必然的产物,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通过学生的错误能够真实地体现其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解,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学生内驱动力加以提升,进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对一些比较普遍的错误,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可以形成有较高价值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学习内驱动力得到激发。
2、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垫脚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错误或者失误是难以避免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利用错误资源,使其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垫脚石,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相关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结果并不正确,教师先不急于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将错就错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然后在独立思考中寻找正确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使其数学思维能够不断完善。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基本的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学生,比如“日”字、“田”字等,之后给学生展示与之类似的图形,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在展示圆的图形时,学生能够根据之前的引导,同时结合圆形的特点说出圆的对称轴数目,即无数条对称轴。但也有学生会因为之前所学内容的影响,提出圆一共有两条对称轴的错误答案,这个时候教学便可以秉承着将错就错的原则,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圆形,然后在圆形上画出自己所认为的对称轴。由此,学生便能够直观切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同时对轴对称图形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种将错就错的方法来利用错误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善待课堂中的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需要进行保护,所以在课堂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听到自己出现错误后,对自己有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不断的否定自己,而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承认错误,并且知道对待错误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建立全面的学习理念,懂得把握自己的错误,为其日后提高奠定基础。例如图形内容的教学中,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在PPT上展示多种图形,由学生找出平行四边形,其中即要放入长方形,然后有教师选择学生进行图形寻找,在当中找出全部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借助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同时不可以使用批评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合理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得到提升。
4、让错误成为促进师生交往动的桥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共同发展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在于师生如何互动,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生如何在探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转变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现象。教师在利用错误资源时,通过错误问题的合理创设,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对数学世界产生求知欲望和探知欲望,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教学的主要契机,积极为学生创造冲突和矛盾,这样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多维度的互动机会,使得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认知来完成自我知识构建。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因数与倍数相关的知识时,可以故意为学生设计各种“问题陷阱”,比如:“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是5的数都是5的倍数,那么请问,个位是几的数是3的倍数?”由于前面已知条件所设下的“陷阱”,学生的回答有3,有6,有9。此时教师便可以把印好的百数表发给学生,将3的倍数圈起来,学生通过检验和回答之后,发现了认知错误,原来的经验失效,同时对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进一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教师的启迪下,通过改变观察的角度,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时便能够得出相关答案。这样的问题创设,是故意引出学生的错误答案,以此为基础来推动学生去分析、思考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该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让学生展开相关探索,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对学生发生的错误,教师不应采取回避或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方法,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利用。通过对错误资源的巧妙运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进而实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 温勃. 学周刊. 2020(12)
- 【发布时间】2020/9/4 17:21:07
- 【点击频次】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