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戏剧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投放与优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戏剧教学策略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从微格层面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这几年来,笔者及一些同事积极探索将戏剧游戏、定格画面、魔法照片、焦点人物、专家外衣、墙上角色、教师入戏等戏剧教学策略投放和融合在语文课堂之中,极大地活跃了语文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也培养了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信、创新的心理品质,自由、独立的人格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关键词】 戏剧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投放;应用
戏剧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表演专业人才的教学。它于学校课堂而言,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优化课堂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来,这种在欧美课堂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国内,积极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只是“脖子以上的学习”的不良生态,引导学生“打开身体学习”,让课堂变得立体、开放并富有人性的温度。笔者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投放戏剧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也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一、“戏剧游戏”策略:让课堂变得专注而有序
由于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上课铃刚响或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无法集中精力、配合度低的情况,课堂中,我就往往采用“戏剧游戏”的节奏游戏和传递掌声游戏,引导集中精力掌握节奏,又给课堂增加富有震撼性的感染力,进一步促使学生投入其中。
二、“定格画面”策略:带着理解将动作定格
电影、电视片中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画面上,就叫“定格”。它是电影电视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戏剧的常用技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策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诠释某词的意思。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垂纶”“侧坐”“借问”“招手”“怕”,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定格、转换画面。教学《我是什么》时,用动作表现雨“落”、冰雹“打”、雪花“飘”,体会三个都表示“掉”的含义的动作的词语的细微差别。教学《狐假虎威》时,引导学生定格表现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信以为真”,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用动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三、“魔法照片”策略:让定格的理解流动起来
“魔法照片”就是将一个一个“定格动作”连贯起来,产生流动效果。它常与“定格画面”策略融合使用。如,教学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定格动作表现“垂纶”“侧坐”“借问”“招手”“怕”等词语意思,然后,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让学生形成连贯画面:“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在河边学习钓鱼——定格画面,他侧坐着身子——定格画面,用河边的野草隐藏着自己的身子。这时,一位路人路过这里,向小孩大声问路,小孩连忙摆手——定格画面,生怕惊动了即将上钩的鱼儿,不答应问路人的问话。”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教师也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画外音”进行叙述,让学生自由选择饰演老虎、狐狸、百兽三个角色,将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信以为真”,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百兽的“撒腿就跑”,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在教学《九色鹿》时,也可让学生分别饰演“许诺神鹿”和“进宫告密”两个矛盾画面,先“定格画面”,再“魔法照片”——每个角色加上一句台词同时呈现出来。这样,文本的文字转化为学生有理解的动作和语言,变平面为立体,让语文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起来。
四、“焦点人物”策略:在质询与被质询中进行思辨
“焦点人物”策略又名“坐针毡”,它是指师生以自己或角色身份,质询某位学生扮演的戏中人物,该学生同样以角色身份响应质询,从定镜中“释放”出戏剧人物,展开讨论争论辩论,并在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九色鹿》中,让扮演九色鹿的学生接受质询与“拷问”:为什么会从被救的“落水者”变为恩将仇报的“告密者”?在《鸟儿的侦察报告》中,让扮演环境污染的同学,接受质询与“拷问”:为什么要施放农药、除虫剂、排放浓烟?引导学生挖掘其行为背后,除了利欲熏心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助推学生语言思辨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五、“专家外衣”策略:在“专家”介入中创意解决问题
“专家外衣”策略是指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安全距离,以一个“指派”或“自选”的特殊角色,分组以“专家”独有的角度、“好人”的身份、“专业”的能力去帮助故事中“角色”,好去面对“角色”挑战及解决困难,使他们的思考与反省变得实在,变成学生自身的真实经验。如,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抽签,扮演环保专家、医生、村长、村民、造纸厂厂长、葫芦娃兄弟等不同的“专家”角色,审思讨论解决鸟儿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引导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奇妙的角色组合,激发创意和想象力进行“头脑风暴”,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六、“墙上角色”策略: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
“墙上的角色”是指课文中的一帧照片、画像或由教师放在墙上的一个人形,让学生看到该角色的存在,然后把形容的字眼加在图中,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品质特征。这个策略在解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环节可以广泛使用。如教学《小儿垂钓》时,为了丰富“路人”和“稚子”两个角色的形象,教师先引导学生做画家,画出简单的人形轮廓来呈现诗中的人物,然后在轮廓外面用词语来表现人物的外在(样子、神态、动作),轮廓里面用词语表现人物的内在(心情、性格、脾气)。学生分组讨论,画,写,每组选择一个中心发言人来展示。又如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教师采用“墙上的角色”这个策略,解析文中的鹰这个角色,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鹰不只是成吉思汗的宠物、打猎的帮手,更是一只对主人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宁可牺牲自己性命也要保护主人的鹰。这样,鹰的形象就更加饱满感人了。
七、“教师入戏”策略:让师生成为亲密的“学习伙伴”
教师不仅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语文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入戏”策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引导课堂走向深入。如,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汇报了哪些环境问题破坏鸟儿生存环境的事例后,教师也采用了“教师入戏”策略,将自己扮演成一只鸟儿,先调查了周围生存环境的状况,然后向人类发回了一份侦察报告。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教师也参与了资料的调查、搜集、整理与汇报工作,而老师下水写的“侦察报告”,也为接下来学生仿写侦察报告进行了一个生动的范例。语文教学中,“教师入戏”策略可以广泛使用,通过扮演角色参与学生互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甚至是“学习玩伴”,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实践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亲密情感。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戏剧艺术中的许多策略,都可以移花接木到语文的教学之中,把它们演绎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充分成为角色中的“那一个”,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从中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信、创新的心理品质,自由、独立的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奠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钰.教育为体 戏剧为用 教育戏剧:促进“全人教育”的有效手段[J],艺术教育2015(6):14-19.
[2] 于婧.戏剧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以我国大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12.
[3] 徐静.教育戏剧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18.
[4] 杨柳,张寅,于炜.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3(02):10.
[5] 蔡迎春.论教育戏剧与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J].林区教学,2011(09):25-26.
【关键词】 戏剧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投放;应用
戏剧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表演专业人才的教学。它于学校课堂而言,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优化课堂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来,这种在欧美课堂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国内,积极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只是“脖子以上的学习”的不良生态,引导学生“打开身体学习”,让课堂变得立体、开放并富有人性的温度。笔者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投放戏剧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也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
一、“戏剧游戏”策略:让课堂变得专注而有序
由于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上课铃刚响或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无法集中精力、配合度低的情况,课堂中,我就往往采用“戏剧游戏”的节奏游戏和传递掌声游戏,引导集中精力掌握节奏,又给课堂增加富有震撼性的感染力,进一步促使学生投入其中。
二、“定格画面”策略:带着理解将动作定格
电影、电视片中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画面上,就叫“定格”。它是电影电视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戏剧的常用技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策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诠释某词的意思。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垂纶”“侧坐”“借问”“招手”“怕”,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定格、转换画面。教学《我是什么》时,用动作表现雨“落”、冰雹“打”、雪花“飘”,体会三个都表示“掉”的含义的动作的词语的细微差别。教学《狐假虎威》时,引导学生定格表现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信以为真”,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用动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三、“魔法照片”策略:让定格的理解流动起来
“魔法照片”就是将一个一个“定格动作”连贯起来,产生流动效果。它常与“定格画面”策略融合使用。如,教学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定格动作表现“垂纶”“侧坐”“借问”“招手”“怕”等词语意思,然后,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让学生形成连贯画面:“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在河边学习钓鱼——定格画面,他侧坐着身子——定格画面,用河边的野草隐藏着自己的身子。这时,一位路人路过这里,向小孩大声问路,小孩连忙摆手——定格画面,生怕惊动了即将上钩的鱼儿,不答应问路人的问话。”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教师也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画外音”进行叙述,让学生自由选择饰演老虎、狐狸、百兽三个角色,将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信以为真”,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百兽的“撒腿就跑”,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在教学《九色鹿》时,也可让学生分别饰演“许诺神鹿”和“进宫告密”两个矛盾画面,先“定格画面”,再“魔法照片”——每个角色加上一句台词同时呈现出来。这样,文本的文字转化为学生有理解的动作和语言,变平面为立体,让语文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起来。
四、“焦点人物”策略:在质询与被质询中进行思辨
“焦点人物”策略又名“坐针毡”,它是指师生以自己或角色身份,质询某位学生扮演的戏中人物,该学生同样以角色身份响应质询,从定镜中“释放”出戏剧人物,展开讨论争论辩论,并在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九色鹿》中,让扮演九色鹿的学生接受质询与“拷问”:为什么会从被救的“落水者”变为恩将仇报的“告密者”?在《鸟儿的侦察报告》中,让扮演环境污染的同学,接受质询与“拷问”:为什么要施放农药、除虫剂、排放浓烟?引导学生挖掘其行为背后,除了利欲熏心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助推学生语言思辨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五、“专家外衣”策略:在“专家”介入中创意解决问题
“专家外衣”策略是指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安全距离,以一个“指派”或“自选”的特殊角色,分组以“专家”独有的角度、“好人”的身份、“专业”的能力去帮助故事中“角色”,好去面对“角色”挑战及解决困难,使他们的思考与反省变得实在,变成学生自身的真实经验。如,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抽签,扮演环保专家、医生、村长、村民、造纸厂厂长、葫芦娃兄弟等不同的“专家”角色,审思讨论解决鸟儿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引导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奇妙的角色组合,激发创意和想象力进行“头脑风暴”,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六、“墙上角色”策略: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
“墙上的角色”是指课文中的一帧照片、画像或由教师放在墙上的一个人形,让学生看到该角色的存在,然后把形容的字眼加在图中,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品质特征。这个策略在解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环节可以广泛使用。如教学《小儿垂钓》时,为了丰富“路人”和“稚子”两个角色的形象,教师先引导学生做画家,画出简单的人形轮廓来呈现诗中的人物,然后在轮廓外面用词语来表现人物的外在(样子、神态、动作),轮廓里面用词语表现人物的内在(心情、性格、脾气)。学生分组讨论,画,写,每组选择一个中心发言人来展示。又如教学《成吉思汗和鹰》时,教师采用“墙上的角色”这个策略,解析文中的鹰这个角色,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鹰不只是成吉思汗的宠物、打猎的帮手,更是一只对主人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宁可牺牲自己性命也要保护主人的鹰。这样,鹰的形象就更加饱满感人了。
七、“教师入戏”策略:让师生成为亲密的“学习伙伴”
教师不仅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语文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入戏”策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引导课堂走向深入。如,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汇报了哪些环境问题破坏鸟儿生存环境的事例后,教师也采用了“教师入戏”策略,将自己扮演成一只鸟儿,先调查了周围生存环境的状况,然后向人类发回了一份侦察报告。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教师也参与了资料的调查、搜集、整理与汇报工作,而老师下水写的“侦察报告”,也为接下来学生仿写侦察报告进行了一个生动的范例。语文教学中,“教师入戏”策略可以广泛使用,通过扮演角色参与学生互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甚至是“学习玩伴”,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实践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亲密情感。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戏剧艺术中的许多策略,都可以移花接木到语文的教学之中,把它们演绎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充分成为角色中的“那一个”,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从中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信、创新的心理品质,自由、独立的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奠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钰.教育为体 戏剧为用 教育戏剧:促进“全人教育”的有效手段[J],艺术教育2015(6):14-19.
[2] 于婧.戏剧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以我国大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12.
[3] 徐静.教育戏剧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18.
[4] 杨柳,张寅,于炜.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3(02):10.
[5] 蔡迎春.论教育戏剧与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J].林区教学,2011(09):25-26.
- 【发布时间】2020/9/4 17:21:28
- 【点击频次】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