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郑会楠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内容的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采取科学的读书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读书产生爱好,并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在语文读书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小学语文的读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活跃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大胆举手问知识,将课堂气氛变和谐,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活跃的情景,才会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读书,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阅读,然后将疑惑之处写下来。在课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和素质。 
  二、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阅兴趣  
  以课本经典篇目为“主篇”,组合相关联的“组篇”,二者互融共生,相得益彰。既高度关注文本的“同”,也重视文本的“异”。阅读内容高度整合,阅读视野多维延展,课堂阅读效率和教学效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切实践行“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不求甚解细解,贵在以量取胜。尤为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从“语言品味揣摩、情感意蕴探究、表现手法鉴赏、主题写作指导、专题活动展示”等方面实施主题学习。 
  三、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在小学生读书教学过程中,读书教学使学生对读书内容产生理解,增加拓宽眼界的过程。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书整理笔记,使学生逐渐养成制作读书卡片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对读书材料的整理,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读书热情。 
  1.让学生热爱读书
  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书香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读书的感悟与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欢乐与幸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好适应语文中考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展示活动。
  2.把握文章整体进行体会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由于部分语句不理解难懂,单独进行分析和理解效率不低,但是放到具体句子中,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体会,语句的变化来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内容。有些词句学生查字典得来的只是单纯的解释,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读书 
  读书时,联系实际是一种行之好的读书方法。由于语文内容范围大,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弱,很难明白文中所提到的语句含义。要慢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运用一些更为直接的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求知的乐趣。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读书技巧。例如:在诗歌和古诗的引导学生背下来;在散文读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悟散文的美感;在童话读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要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读书。
  在语文读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是提升学生读书能力的有较好手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读书的引导,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读书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水平。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丰富了学生积累,培养了学生语感,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温度,语文主题学习把读、写、听、说、思等语文活动贯穿于课堂之中,遵循学科规律,尊重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重要的是做到了“海量同读、乐写共进”,实现了阅读与写作两翼齐飞,语文教学质量迅速跃升,有效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品味,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共享阅读带来欢乐与收获,语文教学水平大幅攀升,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 【发布时间】2020/9/4 17:23:59
  • 【点击频次】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