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信息技与学科整合

 

【作者】 刘学宇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而我们怎样把信息技术引进来,才能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是一个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为教育服务的一个关键,为学科整合的珍上关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学校教育环境拓宽了空间,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各学科教学必须并已经开始整合。信息技术地发展,必然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其身为学习的对象
  按照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我和同学们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在网上进行问题地研究探讨,完成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学生利用网络论坛、聊天室等工具自由地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协同作业,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学生在网络上不受教师的一家之言的限制,博采众长。在学习Word时,让学生用Word 编辑和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学习画图软件时,让学生结合美术知识创作一幅电脑美术作品。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而且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人文教育融合
  教师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根据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角色由“控制”讲授型的“讲师”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今,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组织者、指挥者。
  在教学中,通过对网上信息的搜集、整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了课外阅读量,阅读技能作为主要训练项目,至于学生进行网上操作的选中、粘贴、复制等信息技术技能,已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移到阅读要求上。
  此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多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美术学科中让想像的空间立体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影响并实践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与美术课整合的最好体现。网上的大量的动画、影像、图象、图形等,为美术课的教与学提供了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各种图片编辑等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再次为美术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鞠萍姐姐介绍大连水族馆里各种鱼类的多媒体录像,并让他们细心观察鱼的形状、颜色,记忆其分类方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表现出以往不曾出现的认真态度。我抓住这一时机,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海洋里鱼的颜色、形态各异,真是太美了!可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不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它们。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们画下来好吗?”“好!”学生情绪高涨。“那如何来画它们呢?大家学完《美丽的鱼》一课就会明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这样,在让学生观察记忆的基础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导入新课。
  四、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与研究型课程结合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学校教育环境拓宽了空间,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画面、音响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和启发,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寻求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目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学习方法上给了学生以指导,授予了他们“点金之术”。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还要培养品德。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体系、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和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逐步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只有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整合中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为学科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 【发布时间】2020/9/4 17:25:51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