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张家彬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受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核心素养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素养。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发展中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它是一种基于基础数学知识发展起来的高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具体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立足教材,激发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育和生成学生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立足于文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文本教材中内蕴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利用文字描述、图示、例题等方式,引领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小学数学知识中的本质和规律性,较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实现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数学符号模型意识,较好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四、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和道德的影响,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鸿琳.在“真实”的课堂中经历“有效”的数学学习:例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1).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
  • 【发布时间】2020/9/4 17:27:21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