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四个“密切”

 

【作者】 陈素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现状有改观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习作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始终是“为习作而习作”,仍有大批学生和家长为习作而头疼。要想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就应该遵循四个“密切”原则。
  【关键词】 习作教学;四个“密切”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现状有改观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习作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始终是“为习作而习作”,仍有大批学生和家长为习作而头疼。要想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就应该遵循四个“密切”的原则。
  原则一: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有些老师在作文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观察、审题、选材、结构可是却费时低效。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作文与阅读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观察方法、审题方法、选材方法、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都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不就事半功倍了吗?阅读课上,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讨论:看到课题,哪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你会想些什么?这不就是审题的训练吗?我们顺势将本单元习作的审题渗透进来,学生就很好理解了。阅读课上,我们分析文章的结构段时,也可以交给学生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这样,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时刻想到单元语文要素的渗透,习作教学的坡度就要缓和的多,学生就更容易懂。
  原则二:习作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新课标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中“自己的意思”“日常生活需要”这两个词语明确告诉我们习作教学时一定要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心”。而我们现在的习作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就是因为作文的内容太狭窄,而对作文的形式要求太高。 习作选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或者是从三年级写到毕业,都是类似的题目,这样怎能激起他们作文的兴趣呢?没有兴趣当然谈不上好的作文了,相反不是规定的题目,反而会写得更好一些。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小图书室,每天向学生开放,里面有很多童话故事,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童话故事后,我让他们自己命题写一个小童话,结果连最差的孩子也能编出一个比较生动的童话故事,这是不是告诉我们,作文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写自己想写,而不是写我想让他们写的内容。记得有一单元要求写春游。而我们正好去过学校周边的四方山,作文指导课上我和学生聊了一节课四方山的花草树木,再指导学生仿照《记金华的双龙洞》列写作提纲,学生写起文章来很轻松,文章的内容也更充实。
  原则三:习作的表达形式和语言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知识水平密切联系。在习作教学时很多老师注重对学生作文结构的要求,甚至有老师要求学生每篇习作结尾都要点一下题。哪怕是重复一下开头,或者是重复一下题目。这样改起作文来就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我们就不应该让结构阻隔他们的思维。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过于强调结构会把学生表达的欲望吓退。三年级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引发联想想象写真文的大好时机。我们只要指导学生将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结构到了高年级就会水到渠成。重形式轻内容就是本末倒置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蹲下来看学生”,就是用孩子的思维来看世界,而不是要求孩子和大人相似。习作也是只有这样,只有“蹲下来”,我们才能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写,才知道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去写,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写。所以我们在习作的语言表达上要允许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来表达,而不是把学生的作文改成你想要的样子。
  原则四:习作教学要与课外活动、课余生活紧密联系。众所周知,课外阅读的积累对作文有帮助。因此,我在教室内开辟了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并进行读书笔记评比。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的好词、好句。再碰到写景的作文时,有些句子就信手拈来了。在去年的运动会上,我让学生主要观察一个场面。运动会后,我将运动会的录像片段放给他们看,再引导他们观察一些细节,最后让他们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因为这个活动他们参与了,所以写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这也是课外作文辅导班兴盛的原因,很多课外辅导班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室内的小型活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最后再成文,难度就降低了。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也要多余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总之,习作教学不能孤立,应该与阅读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会水到渠成,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才会凸显。
  • 【发布时间】2020/9/4 17:30:11
  • 【点击频次】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