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
【正文】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老师们遇到的一大难题,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教教不好,学也学不好,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要教好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教好作文确实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目前在农村小学孩子们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根本无法跟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眼光狭窄见识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选材难,觉得没东西可写;二是抄袭作文选,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甚至很离谱的事情来写,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根本没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作文写好。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就得想办法采取有效方法与措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乐写,这或许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这要求老师灵活安排处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本人在农村小学从教接近三十年,以下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1.强化阅读,注重积累,丰富写作语言。平时学生写的作文语句平淡、生硬,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毫无生动之谈。归根结底还是平时阅读太少,在农村的家中,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几乎不督促孩子去博览群书,另外学校也没能为学生营造较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阅读少就没能很好地积累好词好句,所以一旦运作起来就感觉困难了。
针对这一问题,每接手一届学生,我总会鼓励他们多阅读,推荐他们买有益的课外书,在班里建立一个图书角,学生之间的好书可以互相交换阅读,碰到好词好句就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心得,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此外,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布置学生至少要读一本有益的课外书,摘抄积累成语不少于50个,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一可以丰富积累词语,二可以锻炼培养写作能力,这为孩子们写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写打下基础。
2.引导观察,积累素材。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但一到写作孩子们就感觉没东西写。虽然我们农村没大城市的繁华,没办法逛热闹的街市,但我们有辽阔的田野,有青山绿水相伴,还可以体验庄稼丰收的喜悦。乡土人情,风雨雷电,日出月落,这一切的一切,只有我们平时留意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写作的时翻开日记本,那一幕幕的情景自然而然就浮现眼前,再看看作文要求挑选最适合的题材习作,一切都OK。
现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当然我们虽然远离大城市,但外面的新鲜事我们也不少闻,因为现在通讯网络那么发达,通过电视网络我们一样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如一些好人好事,一些大事件,只要我们农村孩子多关注新闻,要写这方面的题材也不难,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是我们所寻求的拓展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要写好这方面的作文,我们必须得下一定的功夫,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其次,老师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我尤感欣慰。
3.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激发兴趣。过分依赖作文选成了部分学生的通病,每次布置作文,有部分学生总是抄袭选文来完成任务,抄一些可以说是与自己天涯海角那么远的事,不切实际。例如写关于游记之类的文章,部分学生根本没出去旅游过,根本无从下手,抄写一些什么日月潭,西藏天山之类的文章,没有真正经历过又怎么能写好呢?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害怕作文,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多花一份心思,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去入手,作文命题从宽,围绕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景或物作为的习作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有种想表达的愿望,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都有种冲动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变“要我写”成“我要写”。还可以组织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墙报等,再根据活动的需要让他们说和写,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小学生作文就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功能,把学生同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有机的结合来。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乐学乐写。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但只要我们教者有心,从基础抓起,不光在理论中探索,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并不断总结,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农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说能写!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老师们遇到的一大难题,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教教不好,学也学不好,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要教好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教好作文确实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目前在农村小学孩子们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根本无法跟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眼光狭窄见识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选材难,觉得没东西可写;二是抄袭作文选,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甚至很离谱的事情来写,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根本没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作文写好。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就得想办法采取有效方法与措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乐写,这或许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这要求老师灵活安排处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本人在农村小学从教接近三十年,以下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1.强化阅读,注重积累,丰富写作语言。平时学生写的作文语句平淡、生硬,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毫无生动之谈。归根结底还是平时阅读太少,在农村的家中,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几乎不督促孩子去博览群书,另外学校也没能为学生营造较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阅读少就没能很好地积累好词好句,所以一旦运作起来就感觉困难了。
针对这一问题,每接手一届学生,我总会鼓励他们多阅读,推荐他们买有益的课外书,在班里建立一个图书角,学生之间的好书可以互相交换阅读,碰到好词好句就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心得,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此外,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布置学生至少要读一本有益的课外书,摘抄积累成语不少于50个,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一可以丰富积累词语,二可以锻炼培养写作能力,这为孩子们写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写打下基础。
2.引导观察,积累素材。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但一到写作孩子们就感觉没东西写。虽然我们农村没大城市的繁华,没办法逛热闹的街市,但我们有辽阔的田野,有青山绿水相伴,还可以体验庄稼丰收的喜悦。乡土人情,风雨雷电,日出月落,这一切的一切,只有我们平时留意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写作的时翻开日记本,那一幕幕的情景自然而然就浮现眼前,再看看作文要求挑选最适合的题材习作,一切都OK。
现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当然我们虽然远离大城市,但外面的新鲜事我们也不少闻,因为现在通讯网络那么发达,通过电视网络我们一样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如一些好人好事,一些大事件,只要我们农村孩子多关注新闻,要写这方面的题材也不难,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是我们所寻求的拓展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要写好这方面的作文,我们必须得下一定的功夫,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其次,老师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我尤感欣慰。
3.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激发兴趣。过分依赖作文选成了部分学生的通病,每次布置作文,有部分学生总是抄袭选文来完成任务,抄一些可以说是与自己天涯海角那么远的事,不切实际。例如写关于游记之类的文章,部分学生根本没出去旅游过,根本无从下手,抄写一些什么日月潭,西藏天山之类的文章,没有真正经历过又怎么能写好呢?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害怕作文,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多花一份心思,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去入手,作文命题从宽,围绕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景或物作为的习作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有种想表达的愿望,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都有种冲动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变“要我写”成“我要写”。还可以组织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墙报等,再根据活动的需要让他们说和写,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小学生作文就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功能,把学生同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有机的结合来。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乐学乐写。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但只要我们教者有心,从基础抓起,不光在理论中探索,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并不断总结,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农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说能写!
- 【发布时间】2020/9/29 16:35:46
- 【点击频次】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