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作者】 李 靓

【机构】 青海省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语文课堂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仅是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传承中做出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在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要正确的引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分析探讨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接触的人和事物都没有那么多,对于很多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没有那么多的概念和了解,年幼无知做出的一些事情也可能伤害到其他人,没有完善的道德品质,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对待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各个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举止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虽然小学生知识基础的培养对以后学习生涯的影响很关键,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也不能仅仅在意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更要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品质,培养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1、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很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都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中的很多作品都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即使是在一篇寓言故事和小说中往往也会隐藏很多有价值的道理,在对这些故事和小说进行学习时,学生不仅能够品读到精彩有趣的故事,还能从中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在语文教育中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合理的运用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和能力,老师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让很多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对语文学习价值的质疑,很多家长认为语文是所有学习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课,忽略了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其他素养的培养,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错误观念也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产生改变。一些老师和家长太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老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一些古诗词和语文课文优美段落的背诵和默写情况的落实,还有一些语文题目的练习和检测。再加上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其他任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也会将数学、英语等科目跟语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觉得语文科目学习很轻松,而数学和英语学习难度很大,加强了学生对其他科目学习的压力以及对语文学习价值的错误理解,老师不合理的语文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习语文特别被动,只有老师布置的固定任务,学生才会去完成,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道怎么学习语文。在对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生词进行学习时,老师也只是简单的对生词进行分解和简单的解释,不能在将课文的学习联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也不能理解到课文中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含义和道德涵养,学生对生词的死板记忆也不能正确的运用在考试中,从而让语文学习看起来影响意义不是那么大。
  1.2 教师自身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也不深入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因此老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对人文素养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找到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改进。但现在还是有很多小学对于语文教师的选择不重视,对语文课堂展开的意义没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小学的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化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跟着时代的发展对语文教学做出相应的改变,一直都利用最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太明显,从而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很被动,而且老师也主要是对课本上的表面知识进行学习,不能让学生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语文中所隐含的人文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没有自己的方法。比如,老师在讲语文课文时,讲的课文主题和内涵太过深奥,不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对其中的意义很难有深入的理解,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感到乏力,不能和老师产生共同的思路和想法,老师也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关心,老师也太爱面子,注重自己的身份,从而让师生关系也变得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和培养的引领。
  2、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分析
  2.1 发现课本中的包含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不能只对生词和优美段落修辞手法等进行教学,更要重视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善于发现课文和人文素养之间的灵活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不能只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朗诵,也要设计一些特殊的课堂,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对所学的课文进行相关图片和视频的设计和展示,让学生自然的融入其中,更能感受到课文的主题内容。
  比如,在对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PPT课件等结合一些关于秋天的景色和事物和学生展开讨论,对课文中出现的银杏、柿子树、田野、橘子、菊花等展开深入的讨论,通过了解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热爱程度,明白学生的关注点,带领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表达的对秋雨的情感,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可以对大自然更加的热爱,对秋天的美好事物更加珍惜,也更加热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2 加强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语文学习素质
  老师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很多有意义的、值得学习的可贵精神,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并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从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老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反省,将课文中的内容放到实际生活中来讨论,使语文学习更加真实。比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不懂就要问》一文中,通过学习课文中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道路上的一些事情,让学生从孙中山身上学到更多有意义的价值,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孙中山当时主动提出自己不会的知识时的心情,深入其中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的能力,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沉闷的状态,在语文学习中更大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语文学习素质。
  3、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小学语文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的更新,不能让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意义不大的事情,不利于学生在语文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老师也应该找出自身对人文素养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赖大仁.语文学习与人文教育——关于语文与文学关系的现实思考[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7.
  [2]胡德海.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历史、社会原因——杨晓《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从理念到运行》序[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3):12.
  [3]李辉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1)[J]. 2018(12):9.
  • 【发布时间】2020/9/29 16:38:08
  • 【点击频次】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