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

 

【作者】 仁青拉初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高效的引导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学习,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供了几条路径,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路径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添一些新的方式就有可能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不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同时,高效的师生搭配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大胆创新,积极寻找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寻找合适的路径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还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相对于传统语文多以口头教学为主的方式来说,情景导入更能体现学生们的存在感。同时,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更快地加入到课堂中来,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即使课间活动多么让学生恋恋不舍,学生们也能尽快地回到课堂学习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情境导入时,老师依据课堂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熟悉,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降低了课堂难度,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由此看来,学习情境的导入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改的基础上,可以有所发挥,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利用情境导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乌鸦喝水》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时的心境以及体会当时乌鸦做法的优越性,老师可以像创设一个环境,然后让学生当“乌鸦”。先用一个高度合适的圆锥体戴在学生的嘴上,然后在一个矿泉水瓶里放一点水,学生此时无法将嘴上的圆锥体顶端碰到水面。在桌子上摆放一些枯树枝,泥土和小石子,让学生想办法让圆锥体尖端碰到水面,也就意味着乌鸦能够顺利喝到水了。然后学生们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来进行尝试,有的往里丢枯树枝,有的往里放泥土,还有的往里扔小石子。通过实际行动,学生们会发现枯树枝放里面不仅无法很好地抬升水位,而且增大了空隙,阻挡住了瓶口;而泥土放进去竟然把水分都吸走了,水越来越少;而只有小石子能够把瓶子里的水位抬高,乌鸦的嘴巴能够喝到清凉的水。通过情境导入得得方式让学生对于课文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了乌鸦喝水所采用方法的明智性,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乌鸦的做法。
  2、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
  如今的教学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老师们上课可以借助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设备来丰富课堂内容。一方面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可以摆脱书本上文字的限制,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示书本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节课中,老师在课前准备中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视频。然后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让学生们感受小兴安岭的风光,深刻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再如,在学习《农夫与蛇》这节课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音频或者是关于它的动画片,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更有画面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蕴藏的哲理故事,另外对于发音不标准的同学来说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板。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各种仪器来帮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学到的内容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加深理解,比单纯的识字认字,阅读课本更加有意义。
  3、老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一般都需要学生来提前进行预习,但是预习的效果参差不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重视预习,在预习时有所收获,老师可以提前设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同时,通过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前设问:朱德的扁担是谁藏起来的?他们为什么要藏起来?本文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知道朱德的扁担是被战士们藏起来的,因为当时革命时期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山上的粮食十分紧缺,战士们都吃不饱。朱德作为军长就带头下山挑粮食。把粮食从山下挑到山上十分辛苦,战士们也非常心疼军长,害怕他的身体吃不消,就干脆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让他下山挑。从中可以看出,朱德对于战士们的关爱以及战士们对军长的关心,同时也能体会到当时革命的艰辛。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们在阅读时就能掌握文章的大致信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答案的能力。
  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发问。可能有的同学在预习过程中和听课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疑问。无论是字词不认识,还是对课文内容不理解,老师都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每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和曾经的经历都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很难对同一件事有共同的认知。所以,老师应当允许同学们存在分歧,然后,运用恰当的手段指出哪些些同学的认知存在一定不足,解答同学们心中的疑惑。这样,同学们才会有动力学下去。因此老师不能对同学们的质疑置之不理。同学们有疑问,正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所提出的,老师应当进行鼓励。然后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提问和答疑。在此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同学们的疑惑,还能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老师要思考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还是说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然后对此进行答疑,这些过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生很容易对一件事情尤其是新事物有兴趣,但是也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利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一直存在动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进行表扬,让他们明白他们的付出是有收获的,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努力做到更好,并及时帮助他们展望未来。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努力,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所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明白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自己只会越来越差,但如果及时改正,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另外,老师不应单纯的以语文考试成绩来判定一个同学的好坏。语文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单凭一两次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素养。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不再因单纯的一次考试失利,就对未来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总之,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同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其作出评价,帮助其不断进步。这样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热爱语文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也绝对不会差。由此便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同学们越来越优秀,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5、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必要。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情景导入、巧妙设问等,这些方式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这也符合课改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莹.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J].明日,2017.
  [2]杨小梅.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J].数码设计(上),2019.
  [3]唐晓勤.刍议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J]. 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1).
  • 【发布时间】2020/9/29 16:39:23
  • 【点击频次】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