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措并举,引导小学高年级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词语
【关键词】 ;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此外,课标中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其实,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已经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要落实以上目标,阅读教学就必须以“品味语言”为核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韵味,使语文课生动形象,魅力无穷。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得以初步形成,经语文老师的启发和诱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注意重点词语,细致地深入理解,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可是,学生品词赏句的意识还不够强,品味词语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呢?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大胆尝试,多措并举。下面,谈谈在提高高年级学生品味词语能力上自己的一些收获:
一、借助视听,品味词语的形象性
所谓借助视听,就是教师展示图片、视频、实物后,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教师设定的情境,他们的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主动结合,将看到的画面或听到的声音与自己的原有认知自然地链接,从而形成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地品味出词语的形象性。借助视听法适合于品味那些只能意会,但又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出准确含义的词语。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十分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谷的“野”》一课中,索溪谷山的野体现在四方面:1.天然的、野性的美;2.惊险的美;3.磅礴的美;4.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第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和第二种惊险的美学生比较容易体会感受;第三种磅礴的美和第四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因为学生没有到过索溪谷,生活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山。所以单是用语言也不太好准确表述出它们的含义,更何况还要进一步感受索溪谷山的野。因此,本人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
师:我们感受了索溪谷的山第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和第二种惊险的美后,下面我们再来感受第三种美。〔出示连绵起伏的群山图片〕
师:看着屏幕上的索溪谷的山,如果让你用词语来形容它,你会怎么说?
生:磅礴的美
师:很好,你用到了课文中的这个词。其他同学呢?
生:有气势、蜿蜒、峰峦起伏……
师:文中用了“磅礴”这个词来描写,把索溪谷的山那种气势写了出来。
师:能把磅礴的气势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纠正后)齐读一偏
通过借助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具体地形象地感受到索溪谷的峰峦起伏,绵亘蜿蜒,浩气长舒的气势。从而深刻地品味出“磅礴”的具体含义。
二、对比择优,品味词语的准确性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无法择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高年级学生品味常用词语时,应该采取对比法。通过对比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很多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这些最基本的对比法:“删减与原文对比”、“增添词语与原文对比”,“换词与原文对比”等,就是采取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会同时采用多种对比的方法,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学生就能体会出那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在适用范围、表现程度上却有所不同,就能领悟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中,本人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在异国他乡、怀念故国的生活情景和亲朋好友时,就运用了多角度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品味出“凄凉”一词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片断】
(学生通过自学提示,很快找到描写作者思乡的这个句子:“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同学们说说“凄凉”是什么意思?
生:寂寞、寒冷、无助……
师:我们把“凄凉”换成“凄惨”,看看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凄惨”的意思是凄凉而且悲惨。
师: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哪个更强烈?
生:“凄惨”
师:既然“凄惨”表达的意思更强烈,作者为什么不用“凄惨”而用“凄凉”呢?
生:因为作者当时虽然身在国外,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心中有忧愁,但是有思念,有对祖国和亲人想念,心里有安慰、有甜蜜,所以用“凄凉”比“凄惨”好。
生:作者在国外学习生活没有到悲惨的程度,因为还有两个母亲可想。
师:对,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因此感到凄凉;但是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还能时常想起在故乡的生活情景和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探究语素,品味词语的生动性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基础是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夯实这一基础就必须进行语素探究。然而,语素是什么?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小学生耳闻目见最多的语素就是汉字。因此,品词就得先品字。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作者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看瓜刺猹写得最详细,两次写到了闰土看瓜刺猹,连用了几个动词,写得那么逼真,那么生动,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片断】
第一次刺猹: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找出描写闰土刺猹的动作的词,体会感受。
生:“捏”写出了闰土有力气,一柄钢叉和挺重的,可他只用手捏。
师:换成“握”字可以吗?
生:不好,因为“握”比“捏”用力。
生:“刺”写出了闰土动作敏捷。
师:说得很好,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农家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次刺猹: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并在动词前填上恰当的词语。
你( )听,啦啦地响了,猹在( )咬瓜了。你便( )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你(静静地)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偷偷地)咬瓜了。你便(轻轻地)捏了胡叉,轻地走去……
师:你们从这些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当时闰土刺猹时的紧张。
生:我感受到了闰土刺猹的惊险、刺激。
生:我感受到闰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师:对,闰土在海边月下看瓜刺猹的情景,作者没有亲眼看到过,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遥远、神秘,多么好奇、向往,仅仅凭闰土的一番介绍就藏在“我”的脑子里30年,如今记忆犹新,就能把闰土的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
用这种语素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出词语的形象生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为高年级学生阅读打下了基础。
四、拓宽视野,品味词语内涵的丰富性
课本以及适合小学生阅读书刊常常有一些文章或词语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应该借助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或词语内涵的丰富性。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拓展,还可以使学生品味出看似简单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影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我们要通过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大量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穷人悲惨的生活和金子般的心。文章出现了两次“沉默”,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我通过品读两次“沉默”,从而体会感受桑娜和渔夫当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1.两人沉默了一阵。
师:两个人为什么都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沉默?渔夫又为什么沉默?(指名学生回答)
生:桑娜因为不知道怎么告诉渔夫自己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生: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心里还很害怕,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沉默了。
出示句子2.桑娜沉默了。
师:桑娜为什么又沉默了?(指名学生说)
生:1:因为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回答。
生2:桑娜希望渔夫做出和她一样的决定。
师:两次沉默反映出桑娜什么样的品质?
生1:桑娜善良。
生2:桑娜有爱心。
生3:桑娜有同情心。
文章出现了两次“沉默”,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我通过让学生品读两次“沉默”,交流讨论,从而体会感受桑娜和渔夫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可贵品质:有爱心,善良。
对语文教学而言,品味语言是读懂文章最根本的工作,是重要的一环。法国作家蒙田在《随笔集》中指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也这样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上述方法只是我们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味语言方面所做的一些粗浅探索。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品味语言的方法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因地制宜用好上述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得以初步形成,经语文老师的启发和诱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注意重点词语,细致地深入理解,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可是,学生品词赏句的意识还不够强,品味词语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呢?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上大胆尝试,多措并举。下面,谈谈在提高高年级学生品味词语能力上自己的一些收获:
一、借助视听,品味词语的形象性
所谓借助视听,就是教师展示图片、视频、实物后,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教师设定的情境,他们的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主动结合,将看到的画面或听到的声音与自己的原有认知自然地链接,从而形成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地品味出词语的形象性。借助视听法适合于品味那些只能意会,但又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出准确含义的词语。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十分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谷的“野”》一课中,索溪谷山的野体现在四方面:1.天然的、野性的美;2.惊险的美;3.磅礴的美;4.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第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和第二种惊险的美学生比较容易体会感受;第三种磅礴的美和第四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因为学生没有到过索溪谷,生活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山。所以单是用语言也不太好准确表述出它们的含义,更何况还要进一步感受索溪谷山的野。因此,本人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
师:我们感受了索溪谷的山第一种天然的、野性的美和第二种惊险的美后,下面我们再来感受第三种美。〔出示连绵起伏的群山图片〕
师:看着屏幕上的索溪谷的山,如果让你用词语来形容它,你会怎么说?
生:磅礴的美
师:很好,你用到了课文中的这个词。其他同学呢?
生:有气势、蜿蜒、峰峦起伏……
师:文中用了“磅礴”这个词来描写,把索溪谷的山那种气势写了出来。
师:能把磅礴的气势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纠正后)齐读一偏
通过借助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具体地形象地感受到索溪谷的峰峦起伏,绵亘蜿蜒,浩气长舒的气势。从而深刻地品味出“磅礴”的具体含义。
二、对比择优,品味词语的准确性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无法择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高年级学生品味常用词语时,应该采取对比法。通过对比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很多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这些最基本的对比法:“删减与原文对比”、“增添词语与原文对比”,“换词与原文对比”等,就是采取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会同时采用多种对比的方法,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学生就能体会出那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在适用范围、表现程度上却有所不同,就能领悟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中,本人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在异国他乡、怀念故国的生活情景和亲朋好友时,就运用了多角度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品味出“凄凉”一词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片断】
(学生通过自学提示,很快找到描写作者思乡的这个句子:“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同学们说说“凄凉”是什么意思?
生:寂寞、寒冷、无助……
师:我们把“凄凉”换成“凄惨”,看看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凄惨”的意思是凄凉而且悲惨。
师: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哪个更强烈?
生:“凄惨”
师:既然“凄惨”表达的意思更强烈,作者为什么不用“凄惨”而用“凄凉”呢?
生:因为作者当时虽然身在国外,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心中有忧愁,但是有思念,有对祖国和亲人想念,心里有安慰、有甜蜜,所以用“凄凉”比“凄惨”好。
生:作者在国外学习生活没有到悲惨的程度,因为还有两个母亲可想。
师:对,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因此感到凄凉;但是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还能时常想起在故乡的生活情景和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探究语素,品味词语的生动性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基础是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夯实这一基础就必须进行语素探究。然而,语素是什么?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小学生耳闻目见最多的语素就是汉字。因此,品词就得先品字。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作者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看瓜刺猹写得最详细,两次写到了闰土看瓜刺猹,连用了几个动词,写得那么逼真,那么生动,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片断】
第一次刺猹: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找出描写闰土刺猹的动作的词,体会感受。
生:“捏”写出了闰土有力气,一柄钢叉和挺重的,可他只用手捏。
师:换成“握”字可以吗?
生:不好,因为“握”比“捏”用力。
生:“刺”写出了闰土动作敏捷。
师:说得很好,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农家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次刺猹: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并在动词前填上恰当的词语。
你( )听,啦啦地响了,猹在( )咬瓜了。你便( )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你(静静地)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偷偷地)咬瓜了。你便(轻轻地)捏了胡叉,轻地走去……
师:你们从这些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当时闰土刺猹时的紧张。
生:我感受到了闰土刺猹的惊险、刺激。
生:我感受到闰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师:对,闰土在海边月下看瓜刺猹的情景,作者没有亲眼看到过,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遥远、神秘,多么好奇、向往,仅仅凭闰土的一番介绍就藏在“我”的脑子里30年,如今记忆犹新,就能把闰土的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
用这种语素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出词语的形象生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为高年级学生阅读打下了基础。
四、拓宽视野,品味词语内涵的丰富性
课本以及适合小学生阅读书刊常常有一些文章或词语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应该借助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或词语内涵的丰富性。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拓展,还可以使学生品味出看似简单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影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我们要通过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大量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穷人悲惨的生活和金子般的心。文章出现了两次“沉默”,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我通过品读两次“沉默”,从而体会感受桑娜和渔夫当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1.两人沉默了一阵。
师:两个人为什么都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沉默?渔夫又为什么沉默?(指名学生回答)
生:桑娜因为不知道怎么告诉渔夫自己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生: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心里还很害怕,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沉默了。
出示句子2.桑娜沉默了。
师:桑娜为什么又沉默了?(指名学生说)
生:1:因为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回答。
生2:桑娜希望渔夫做出和她一样的决定。
师:两次沉默反映出桑娜什么样的品质?
生1:桑娜善良。
生2:桑娜有爱心。
生3:桑娜有同情心。
文章出现了两次“沉默”,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我通过让学生品读两次“沉默”,交流讨论,从而体会感受桑娜和渔夫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可贵品质:有爱心,善良。
对语文教学而言,品味语言是读懂文章最根本的工作,是重要的一环。法国作家蒙田在《随笔集》中指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也这样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上述方法只是我们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味语言方面所做的一些粗浅探索。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品味语言的方法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因地制宜用好上述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20/9/29 16:41:09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