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的猜想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中,猜想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审视、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却发现有很多教师把猜想视为一种流行,盲目随波逐流,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却很少问津猜想背后的思考,很少关注猜想的理由和依据,想猜就猜,随心所欲,重形式,走过场,使得大多数猜想与假设成为虚设的“布景”,点缀着我们的科学课堂.如何让我们的科学猜想褪去表面的浮华而回归理性呢?以下我将从猜想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和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浅议。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猜想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中,猜想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审视、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却发现有很多教师把猜想视为一种流行,盲目随波逐流,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却很少问津猜想背后的思考,很少关注猜想的理由和依据,想猜就猜,随心所欲,重形式,走过场,使得大多数猜想成为虚设的“布景”,点缀着我们的科学课堂.如何让我们的科学猜想褪去表面的浮华而回归理性呢?以下我将从猜想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和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浅议。
一、猜想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常常始于科学猜想。科学猜想,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的定向思维活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愿望。
猜想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猜想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l、猜想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提出具体的分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从课标的要求来看,猜想的结果同时是制定计划的前提根据,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的基础。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当某一猜想被大量事实所证实时,它就发展成一种科学知识。因此猜想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
2、猜想对科学现察和实验具有先导作用。猜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但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猜测,而是科学的预测,有计划的研究。有了猜想便有了有计划有目的实验和观察。因此猜想对科学观察和实验具有先导作用。
二、猜想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诱发猜想
探究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如学习《观察蜗牛》一课,导入:今天,老师带了你们的小伙伴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它是一种动物,身体柔软;它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它的运动速度很慢;它爱吃植物的茎和叶;它的背上有个壳。它是──蜗牛。此时采用教师描述,学生猜测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蜗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
2、探求新知,鼓励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在《摆的研究》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猜想“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要求并激励他们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有的根据“日常生活中坡度越陡,物体冲下来就越快”的规律推测:摆的角度越大,摆动的速度越快。有的认为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理由是:摆线越短,摆动的路线就短,用的时间就短,所以摆会快些。也有学生认为重的物体落得快一些,从而猜测:摆锤越重,摆得越快。整个猜测过程有理有据,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肯定象他们这样的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逻辑和事实的基础上,属于科学猜想,是有价值的。然后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猜想进一步分析、比较,筛选、修改。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激烈争议、辩论。有学生根据科学家已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的理由否定了“摆锤越重,摆得越快”这一猜想。学生不断地思考,激烈地争辩,迫不及待地想用实验来证实,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拓展延伸,持续猜想
拓展延伸与学生知识含量有重大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拓展延伸的科学设计及有效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猜想的持续,保持了孩子们的思维延续,为他们今后的探究打开了一扇门。例如,在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中,当找到“条形磁铁的磁极后”探究活动并未结束,而是提出:“你知道马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吗”,为今后学习磁极的相互作用和磁力大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下一节课他会修正自己的推测,作出新的推测。所以,这样的推测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在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推测,真正发挥推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理性”是科学猜想的永恒追求。让科学猜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回归,从而使我们的科学课堂高挂起新课程的风帆,在快乐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培养学生 科学猜想的能力》 邱世根
[4]《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猜想》 王冉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猜想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中,猜想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审视、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却发现有很多教师把猜想视为一种流行,盲目随波逐流,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却很少问津猜想背后的思考,很少关注猜想的理由和依据,想猜就猜,随心所欲,重形式,走过场,使得大多数猜想成为虚设的“布景”,点缀着我们的科学课堂.如何让我们的科学猜想褪去表面的浮华而回归理性呢?以下我将从猜想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和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浅议。
一、猜想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常常始于科学猜想。科学猜想,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的定向思维活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愿望。
猜想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猜想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l、猜想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提出具体的分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从课标的要求来看,猜想的结果同时是制定计划的前提根据,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的基础。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当某一猜想被大量事实所证实时,它就发展成一种科学知识。因此猜想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
2、猜想对科学现察和实验具有先导作用。猜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但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猜测,而是科学的预测,有计划的研究。有了猜想便有了有计划有目的实验和观察。因此猜想对科学观察和实验具有先导作用。
二、猜想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诱发猜想
探究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如学习《观察蜗牛》一课,导入:今天,老师带了你们的小伙伴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它是一种动物,身体柔软;它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它的运动速度很慢;它爱吃植物的茎和叶;它的背上有个壳。它是──蜗牛。此时采用教师描述,学生猜测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蜗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
2、探求新知,鼓励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在《摆的研究》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猜想“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要求并激励他们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有的根据“日常生活中坡度越陡,物体冲下来就越快”的规律推测:摆的角度越大,摆动的速度越快。有的认为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理由是:摆线越短,摆动的路线就短,用的时间就短,所以摆会快些。也有学生认为重的物体落得快一些,从而猜测:摆锤越重,摆得越快。整个猜测过程有理有据,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肯定象他们这样的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逻辑和事实的基础上,属于科学猜想,是有价值的。然后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猜想进一步分析、比较,筛选、修改。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激烈争议、辩论。有学生根据科学家已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的理由否定了“摆锤越重,摆得越快”这一猜想。学生不断地思考,激烈地争辩,迫不及待地想用实验来证实,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拓展延伸,持续猜想
拓展延伸与学生知识含量有重大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拓展延伸的科学设计及有效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猜想的持续,保持了孩子们的思维延续,为他们今后的探究打开了一扇门。例如,在教学《磁铁的两极》一课中,当找到“条形磁铁的磁极后”探究活动并未结束,而是提出:“你知道马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吗”,为今后学习磁极的相互作用和磁力大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下一节课他会修正自己的推测,作出新的推测。所以,这样的推测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在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推测,真正发挥推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理性”是科学猜想的永恒追求。让科学猜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回归,从而使我们的科学课堂高挂起新课程的风帆,在快乐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培养学生 科学猜想的能力》 邱世根
[4]《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猜想》 王冉
- 【发布时间】2020/9/29 16:42:29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