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高效语文教学策略刍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课堂是教学的灵魂,是落实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更新观念、深入钻研课本、设置精妙的导语、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关键词】 更新观念;钻研课本;设置导语;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小孩子接受教育的奠基时期,也是小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思维、智力、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需要开始进行变革,方式、方法需要继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提倡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一所学校,各门课程都开齐、开足,也就是说每一天每一个学科的课时是固定的、有限的,我们想找时间补一补没讲清的、学生没掌握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我认为:
一、更新观念很重要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不能总认为老师要仔细讲,学生要认真听,如果我们依旧按小时候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来教的话,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搞填鸭式教学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我们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当他们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拉一把就行了。不能总让自己高高在上,学生必须唯听是从,其实师生间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俯下身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学习积极性高涨,一节课的收获肯定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
二、深入钻研课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多读几遍文本、教师用书,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内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19年的语文,但每次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读对、理解文本,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予以指导。
三、设置精妙的导语,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的设计,往往关系到整节课的布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学生感受一种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整节课都保持精神饱满的样子。例如:本学期优质课我执教的《雷雨》一课,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听到过打雷的声音吗?然后让学生模拟雷声,让学生看着我的手,我的手一张开他们就打雷,接着我对同学们说打雷紧接着就会下雨,让学生拿起一张纸晃起来,模拟下雨声。孩子们用别样的方法经历了雷雨的过程,兴趣盎然,整节课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对雷雨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学得快乐,我教得也轻松。
四、备课时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还要设计并重视课堂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及所学知识展开讨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在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确实需要汇聚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评析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利用分组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去年我执教一年级《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并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为什么乌鸦将石子叼进瓶子水会慢慢上升?”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别看孩子小,小组的力量真是不可估计,七嘴八舌就找到了答案。我觉得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全面发展。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尝试、反思,总结出更多的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毛云.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用兴趣引导学习[J].新课程(教师),2009.
[2]高淑霞.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09.
[3]张艳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做法[J].中小学电教,2009.
【关键词】 更新观念;钻研课本;设置导语;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小孩子接受教育的奠基时期,也是小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思维、智力、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需要开始进行变革,方式、方法需要继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提倡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一所学校,各门课程都开齐、开足,也就是说每一天每一个学科的课时是固定的、有限的,我们想找时间补一补没讲清的、学生没掌握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我认为:
一、更新观念很重要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不能总认为老师要仔细讲,学生要认真听,如果我们依旧按小时候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来教的话,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搞填鸭式教学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我们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当他们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拉一把就行了。不能总让自己高高在上,学生必须唯听是从,其实师生间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俯下身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学习积极性高涨,一节课的收获肯定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
二、深入钻研课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多读几遍文本、教师用书,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内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19年的语文,但每次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读对、理解文本,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予以指导。
三、设置精妙的导语,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的设计,往往关系到整节课的布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学生感受一种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整节课都保持精神饱满的样子。例如:本学期优质课我执教的《雷雨》一课,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听到过打雷的声音吗?然后让学生模拟雷声,让学生看着我的手,我的手一张开他们就打雷,接着我对同学们说打雷紧接着就会下雨,让学生拿起一张纸晃起来,模拟下雨声。孩子们用别样的方法经历了雷雨的过程,兴趣盎然,整节课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对雷雨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学得快乐,我教得也轻松。
四、备课时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还要设计并重视课堂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及所学知识展开讨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在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确实需要汇聚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评析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利用分组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去年我执教一年级《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并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为什么乌鸦将石子叼进瓶子水会慢慢上升?”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别看孩子小,小组的力量真是不可估计,七嘴八舌就找到了答案。我觉得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全面发展。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尝试、反思,总结出更多的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毛云.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用兴趣引导学习[J].新课程(教师),2009.
[2]高淑霞.小学语文高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09.
[3]张艳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做法[J].中小学电教,2009.
- 【发布时间】2020/9/29 16:43:58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