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依托“木木平台”实现电子书包翻转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在家里用教师提供的“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自学。老师在备课时,可及时查看孩子的预习掌握情况,从中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上的指导。练习时,利用“木木平台”的“题包”推送功能及大数据分析,使老师及时掌握班级学生情况。
【关键词】 木木平台;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平板;ipad
木木平台,是武汉颂大教育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的现代教学应用,能够实现老师高效教学、学生轻松学习。产品主要功能有:资源、题库、备课、授课、作业、错题本、学情分析和家校沟通八大模块。木木网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进行重构,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式教学场景与自适应学习闭环,最终实现老师高效教、学生轻松学。
下面以六年级的数学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例,谈谈我在依托“木木平台”进行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授课的一些做法和感想。
一、设计思路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通过微课的学习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完成任务的形式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并通过木木平台上及时反馈的数据,分析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
二、课堂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流程如下:
(一)课前:
课前,老师在木木平台上创建一个备课包,备课包中包含上课用到的课件、微课、任务单以及练习题等资源。
学生自学课本上的例题,借助平板、电脑或手机,通过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任务一:课前预习。
看书59页,请你写出图中哪些是放大现象,哪些是缩小现象。
(二)课中:
1、导入:前几天,学校为六年级的同学拍摄了毕业照,想看吗?就在这里。(小图)有同学说看不清,那怎么办呢?现在我就把这张照片处理一下。
(一张横着拉伸,一张竖着拉伸,一张斜着拉伸)
同学们看,我把刚才那张照片进行了处理,这就是我经过处理后的照片。我给他们编上号,2、3、4,1号是我原来的照片。
在我变换后的3张照片中,你们觉得哪张和第一张最像?为什么?
让学生提前在家完成的“任务一”作业,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然后通过照片的拉伸,这其实是在计算机上处理图片时放大或缩小的最基本方法,很多学生已有过这样的使用经验。通过这样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按4: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完成填空。
(1)“按4:1放大”,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_____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各条边的长:
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
(3)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大小、形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通过观看微课,尝试完成任务二,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对疑点和难点可再次通过观看微课合力解决,这一环节微课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重复性和延时性。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的,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学得更快、理解的更深刻。而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学习,甚至可以暂停下来补足相应的前提知识后再来继续学习。
在学生尝试画的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到放大的步骤及产生的效果——每条边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图形变大了,形状没改变,建立好了放大的概念,为建立缩小的概念打好基础。
3、完成任务三:
任务三:把上图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1)按1:2缩小就是把各边的长缩小到原来的。
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缩小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把它们按一定的比缩小,它们的____发生了变化,____不变。
在完成任务三后,学生已经经历了“放大、缩小”两次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找出前后图形之间的变与不变,变的有哪些?怎么变了?不变的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更深刻、更理性的体验。
4、课堂练习。
新课结束后,可进行一次简单的随堂练习。练习环节,是利用了木木平台的“题包发送”功能,老师只需在课前,创建好相应的客观题及主观题即可,这样课堂上就可选择相应的题目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平板上直接答题。
发送后学生端会自动解锁,全部答完后,将学生端锁屏,并展示课堂互动的分析功能中的柱状图。如果是客观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待学生提交结束后,系统可自动批阅,实时反馈作答情况,每个学生都能立即查看到自己的分数及每道题的对错。学生的错题,也会自动保存在错题本中,便于以后的复习,使课后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老师也可查看到全班的完成情况:练习的提交率、各个知识点的合格率、平均完成时间、每一个孩子的答题情况等,省去了老师一本本批改的时间,方便快捷且高效。
这里有两种查看方式:
1、按题目查看时是竖向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的高矮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答题情况。条形高的题说明答对的学生多,课堂上可以简单讲或不讲。条形越矮,说明答错的同学越多,老师可以多花时间详细讲这些题,这样较有针对性。
2、按学生查看时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条形越长的学生说明正确率越高,条形越短的学生说明正确率越低,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姓名后的条形的长短,抽取几个学生作为例子,来讲评这个学生的作答结果。
以上只是我在尝试使用木木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木木平台;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平板;ipad
木木平台,是武汉颂大教育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的现代教学应用,能够实现老师高效教学、学生轻松学习。产品主要功能有:资源、题库、备课、授课、作业、错题本、学情分析和家校沟通八大模块。木木网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进行重构,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式教学场景与自适应学习闭环,最终实现老师高效教、学生轻松学。
下面以六年级的数学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例,谈谈我在依托“木木平台”进行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授课的一些做法和感想。
一、设计思路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通过微课的学习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完成任务的形式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并通过木木平台上及时反馈的数据,分析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
二、课堂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流程如下:
(一)课前:
课前,老师在木木平台上创建一个备课包,备课包中包含上课用到的课件、微课、任务单以及练习题等资源。
学生自学课本上的例题,借助平板、电脑或手机,通过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任务一:课前预习。
看书59页,请你写出图中哪些是放大现象,哪些是缩小现象。
(二)课中:
1、导入:前几天,学校为六年级的同学拍摄了毕业照,想看吗?就在这里。(小图)有同学说看不清,那怎么办呢?现在我就把这张照片处理一下。
(一张横着拉伸,一张竖着拉伸,一张斜着拉伸)
同学们看,我把刚才那张照片进行了处理,这就是我经过处理后的照片。我给他们编上号,2、3、4,1号是我原来的照片。
在我变换后的3张照片中,你们觉得哪张和第一张最像?为什么?
让学生提前在家完成的“任务一”作业,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然后通过照片的拉伸,这其实是在计算机上处理图片时放大或缩小的最基本方法,很多学生已有过这样的使用经验。通过这样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按4: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完成填空。
(1)“按4:1放大”,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_____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各条边的长:
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
(3)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大小、形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通过观看微课,尝试完成任务二,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对疑点和难点可再次通过观看微课合力解决,这一环节微课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重复性和延时性。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的,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学得更快、理解的更深刻。而基础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学习,甚至可以暂停下来补足相应的前提知识后再来继续学习。
在学生尝试画的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到放大的步骤及产生的效果——每条边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图形变大了,形状没改变,建立好了放大的概念,为建立缩小的概念打好基础。
3、完成任务三:
任务三:把上图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1)按1:2缩小就是把各边的长缩小到原来的。
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缩小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_____格和_____格。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把它们按一定的比缩小,它们的____发生了变化,____不变。
在完成任务三后,学生已经经历了“放大、缩小”两次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找出前后图形之间的变与不变,变的有哪些?怎么变了?不变的是什么?让学生形成更深刻、更理性的体验。
4、课堂练习。
新课结束后,可进行一次简单的随堂练习。练习环节,是利用了木木平台的“题包发送”功能,老师只需在课前,创建好相应的客观题及主观题即可,这样课堂上就可选择相应的题目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平板上直接答题。
发送后学生端会自动解锁,全部答完后,将学生端锁屏,并展示课堂互动的分析功能中的柱状图。如果是客观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待学生提交结束后,系统可自动批阅,实时反馈作答情况,每个学生都能立即查看到自己的分数及每道题的对错。学生的错题,也会自动保存在错题本中,便于以后的复习,使课后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老师也可查看到全班的完成情况:练习的提交率、各个知识点的合格率、平均完成时间、每一个孩子的答题情况等,省去了老师一本本批改的时间,方便快捷且高效。
这里有两种查看方式:
1、按题目查看时是竖向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的高矮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答题情况。条形高的题说明答对的学生多,课堂上可以简单讲或不讲。条形越矮,说明答错的同学越多,老师可以多花时间详细讲这些题,这样较有针对性。
2、按学生查看时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条形越长的学生说明正确率越高,条形越短的学生说明正确率越低,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姓名后的条形的长短,抽取几个学生作为例子,来讲评这个学生的作答结果。
以上只是我在尝试使用木木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
- 【发布时间】2020/9/29 16:45:26
- 【点击频次】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