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敢于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当前农村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依赖教师,不敢于自主提出问题,一味需求神器解答和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养成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老师,面对一群本来就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那么,老师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呢?我觉得在平时课堂上,让孩子沉浸于快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孩子愿意主动参与,大胆提问。因此,教师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在课堂上还应以多激励为主。每个成人都喜欢听赞美、好听的话,更何况是孩子。因此,教师要多用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哪怕只有一点点可取之处,都应该给以回应,而不应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例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我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 “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 “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我用亲切、温柔的语调鼓励着他。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我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老师们,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给予否定答案以外的答案,而是应该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疑”敢“问”。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疑”可“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敢于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才是真正的好学生。由于农村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平时缺乏爸爸妈妈的陪伴教育,上课总是处于被动地“观众”或“听众”的角色,更别说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了。面对这种现状,教师们应该放下心,主动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主动与他们交谈,课堂上问题由浅入深,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愿问问题,敢于提问题。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寓数学学习于生活,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营造自由的氛围,言传身教,教给学生质疑办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食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人以渔”。课堂上,有的学生有疑问不知从何提出来,有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拔归纳,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抓住问题实质,从而扎实地掌握知识。
1、围绕学习目标质疑。
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出示详细、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自学,提出质疑。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3)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自学后,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梯形转化为其他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根据例题的旁注进行质疑。
在数学课本中,有些例子是用方框着直接说明,或例题旁边标出启发性的“想”,让学生提出质疑,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例题旁边的“想:这个算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让学生自学时,提示学生着重思考“想”,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点上提出下列问题:(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3)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不但围绕教学内容重点学习,而且也让学生真正地动脑筋思考问题。
3.根据有关的结语质疑。
利用教材中知识性的结语来提出质疑。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二分之一或一半。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学生提出:“如果不等底也不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还是平行四边形的二分之一吗?”“如果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边相等,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高相等,它们的底边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大胆质疑,使知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
四、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养成教育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乐。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每一个学生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
总之,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去提问,去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奠宙,李士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养成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老师,面对一群本来就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那么,老师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呢?我觉得在平时课堂上,让孩子沉浸于快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孩子愿意主动参与,大胆提问。因此,教师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在课堂上还应以多激励为主。每个成人都喜欢听赞美、好听的话,更何况是孩子。因此,教师要多用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哪怕只有一点点可取之处,都应该给以回应,而不应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例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我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 “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 “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我用亲切、温柔的语调鼓励着他。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我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老师们,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给予否定答案以外的答案,而是应该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疑”敢“问”。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疑”可“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敢于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才是真正的好学生。由于农村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平时缺乏爸爸妈妈的陪伴教育,上课总是处于被动地“观众”或“听众”的角色,更别说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了。面对这种现状,教师们应该放下心,主动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主动与他们交谈,课堂上问题由浅入深,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愿问问题,敢于提问题。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寓数学学习于生活,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营造自由的氛围,言传身教,教给学生质疑办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食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人以渔”。课堂上,有的学生有疑问不知从何提出来,有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拔归纳,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抓住问题实质,从而扎实地掌握知识。
1、围绕学习目标质疑。
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出示详细、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自学,提出质疑。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3)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自学后,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梯形转化为其他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根据例题的旁注进行质疑。
在数学课本中,有些例子是用方框着直接说明,或例题旁边标出启发性的“想”,让学生提出质疑,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例题旁边的“想:这个算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让学生自学时,提示学生着重思考“想”,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点上提出下列问题:(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3)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不但围绕教学内容重点学习,而且也让学生真正地动脑筋思考问题。
3.根据有关的结语质疑。
利用教材中知识性的结语来提出质疑。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二分之一或一半。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学生提出:“如果不等底也不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还是平行四边形的二分之一吗?”“如果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边相等,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高相等,它们的底边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大胆质疑,使知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
四、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养成教育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乐。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每一个学生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
总之,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去提问,去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奠宙,李士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20/11/5 16:51:46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