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作者】 欧 庆

【机构】 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吉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人类生活中,音乐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习、生活,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中小学生学习阶段,音乐教育是必要的。中小学生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向着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如何的影响,做一下自己的浅析。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影响;健康成长

  1.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内容形象鲜明,透过音乐,对现实生活进行再次的加工。人类不能实际的看到、听到乐音,但是,通过音乐时值等的组合,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为中小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音乐教育还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借用游戏的特点,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中小学生音乐能力得到提升。
  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大多是歌舞一起,因中小学生年龄段的自身特点,中小学生本身就非常喜欢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他们听到音乐时会非常高兴,手舞足蹈,在其表演、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中小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学习性,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所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2.1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音乐教育应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关注、认识和体验。其教育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思考、发现与合作的过程,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宗旨的。可见音乐教育以潜移默化感染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2有助于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认为中小学生首先是一个“人”,要按照自然法则来尊重中小学生的成长,尊重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针对他们的本性进行教育,让中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生身心放松,心情愉悦,教师和同伴对其的各种评价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态度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只有形成了成熟的自我意识才能让中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教育时,音乐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艺术教育促进人类的发展。
  2.3促进中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感知是指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及整体反应。音乐教育活动中中小学生学习音乐不需要先学习符号及文字,而主要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通过感知,中小学生的听觉提高,对音乐具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注意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中小学生对音高、音色等的感知。进行音乐学习,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听觉,与此同时,还会调动身体各个感官的参与。
  2.4有助于使中小学生集中注意力
  欣赏音乐,进行实际的演奏,都可以使中小学生集中注意力。音乐对时间的要求较高,要想透彻的理解音乐,必须注意时间,中小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需要集中注意力,跟随音乐的旋律,仔细体会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对音乐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欣赏音乐以及演奏音乐时,中小学生还要学会对注意力进行分配,意思是说有轻重的对比。在演唱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必须学会对自己发声进行适当的控制,调节音高,与声部保持协调。
  2.5音乐学习可以陶冶情操
  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音乐教育更是引导孩子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扬附着,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最终达到美育的作用。首先,音乐素质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沂蒙山小调》中乡情、《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的师生情、《摇篮曲》中的母子情、《黄河大合唱》中的爱国情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3.歌唱教学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
  3.1歌唱教学时注意情感的交流
  在歌唱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情感培养的效果,注意情感教学是提高音乐教学精神色彩的重要方式,情感教学如何更好的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几乎在所有的小学音乐歌曲中都有美的元素,老师应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不同美,如时代美、地域美、风格美、性格美、民族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3.2歌唱教学中的课前准备与多媒体应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把培养情感的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以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完成。一方面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音乐作品的艺术蕴涵,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把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4.强化中小学生音乐教育情感性的策略
  4.1教学理念的情感性
  留小学生情感性音乐课堂教学理念,除了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之外,还应该关注到以下几点:一、重视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二、音乐教学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还应能特殊照顾和兼顾到中小学生。三、音乐教学应在宽松、友好、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注重育人性,教学语言应以鼓励为主,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和表现机会,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增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及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其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4.2在歌曲表达的意境中探寻情感
  好的歌曲总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表达一种识热的情怀,或是行发一种温聲,这种立意与情景美有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课的人文性特点,加强中小学生对音乐的情绪理解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让他们体验到音乐的深刻寓意和美好意境,唤起内心的情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3课堂气氛的情感性
  课堂互动是否顺畅,中小学生能不能畅所欲言,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互动双方所处的位置关系密切。在教学中,为了让中小学生没有负担的参与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快乐,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音乐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平等的氛围,实现师生、生生间情感的共鸣和协调。
  5.结语
  小学生的教育中情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探索学生接受知识体会情感的教学方式,让歌唱在教学中发挥他的优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歌唱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其中情感的表达与培养,并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着眼点,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7]。使小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只有利用情感教学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才能使课堂生趣盎然,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世界奇妙无比,通过歌唱让学生们得到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熏陶。让同学们在音乐的陪伴下提高自身修养、艺术气息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4]杨春华《小歌唱家》[M],农村读物出版社,2018
  [5]陆晨洁《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9(11)
  [6]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7]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 【发布时间】2020/11/5 17:41:31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