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初中藏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巴登扎西

【机构】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饱满的激情去激活沉闷的教学课堂,去感染学生,去点燃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精心挖掘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讲述和品析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出健康而理智的情感之花。 
  【关键词】 藏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有人说,“情感教育”是藏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在初中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饱满的激情去激活沉闷的课堂,就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在课内课外与学生交流时,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在生活中,教师更要以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藏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课文则是藏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初中藏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情感,品味情感,从而培养出健康而理智的情感之花。藏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教材中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初中藏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真、善、美,那么在初中藏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着力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让学生感受到藏语文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那么,在初中藏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精心挖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挖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精心备课,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偳智加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青春的瀑布》,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的谐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能说以情动人了。
  二、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
  在初中藏语文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作为主体的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否“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比如在朗读多识仁布齐的《春之仙女下凡》这篇诗歌时,可以根据诗人对四季变化的描写的内容,恰当地输出表情,如秋季收获的温馨,冬季的严酷无情,春的芬芳花开,以及经过秋日的落花,冬日的严寒,终于迎来穿暖花开的喜悦之情,都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四季的变化,也让学生体会《春之仙女下凡》这篇诗歌的凄美和美好愿景。
  2.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
  例如《因为雪山女神的诱骗》中,如何让学生明白,出于怎样的热爱和信仰,让作者离开了他生养的故乡,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陌生的地方。雪山女神的诱骗还是作者心甘情愿地让自己来到雪山女神的怀抱,在雪山女神的怀抱里作者又看到了残酷的现实,一切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并不是作者所想像的那样,终于明白一切只是因为自己对雪山女神的无限渴望和热爱的信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完全地进入作者的世界,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一生的坎坷和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理解课文中作者表达的层层深意。
  三、讲述和品析作者的情感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开解作者的情感线索。《与秃鹫的对话》所写的诗篇,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以看见秃鹫捕食后与其对话为主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看见秃鹫耐心等待并用十分用心的方法完成捕食后与其对话。作者用秃鹫善于用阴险的手段实现眼前利益的特点,讽刺了与作者一样的人们为了生活而不顾因果报应;为了利益抛弃信仰;为了生活苟且舞刀弄枪,抛弃对美的坚持;为了达成目的抛弃善念,抛弃来世今生的果报,最后因为精于算计眼前的事而成为不明的奴隶。课文中所有的对话实际上只有作者的提问而没有秃鹫的回答,而作者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反问句,根本无需回答,这种精妙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能讲述、品析作者的思考和深意,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开解作者的情感线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力的不断强盛,对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藏语文也成为我们对外内对外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因此,必须在初中藏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在藏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藏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藏语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20/11/5 17:59:44
  • 【点击频次】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