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赏识教育探讨

 

【作者】 杨占慧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城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他们迫切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赏与鼓励。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用爱和关怀、尊重和理解、激励和唤醒,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关键词】 赏识教育;小学语文

  “敬业爱生”是全体教师长期来共同塑造的良好形象,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关爱学生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始终不变并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师形象。如何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要不但备好课,更要对学生进行无限地关爱,给予他们最大的爱心,使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本文笔者从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关爱学生的学习,给予他们赏识教育的尝试。
  一、信任,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些教师喜欢把那些有注意障碍和思维阻力的学生标签化,把他们称为“差生”或“后进生”,这种名称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矮化与歧视。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每个学生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都是为得到爱与尊重来到人世间的。我们要用爱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苗。为了不让学生的自尊受伤,笔者把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统称为“潜力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语文学不好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聪明才智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有的学生每次默写词语时错误率特别高,背诵课文经常“改词丢句”,笔者没有随意给这些学生扣上“笨”“蠢”的帽子,而是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到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后,老师就鼓励这些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很多。当他们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后,语文课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受罪课”,而是带给他们快乐与自信的“享受课”。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这种爱的具体表现是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前进的动力,告诉他们“你能行”“你一定行”,让他们坚信“我能行”“我一定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信任,让他们迸发无穷的干劲,鼓舞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二、包容,接受学生的“不完美”
  有些教师不能接受学生一丁点的错误或失败,一旦学生出错或学不会就大发雷霆,轻则批评重则惩罚,致使被批评过的学生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是破罐子破摔,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作业不做,导致学习成绩一“差”到底。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出错了或考试失败了都不要紧,关键是教师要帮他指出错在哪里以及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振作精神,重新出发。例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很不流畅,他们越是想说好就越磕巴,一边回答一边紧张地盯着笔者,笔者始终面带微笑,没有打断学生的话,用眼神示意他别紧张、慢慢说,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后,最后笔者才说:“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其实你还可以说得更好。以后回答问题时别太紧张,这样会影响你的语言表达。”对于学业测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笔者与他们面对面分析原因,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基础知识不牢固造成的,然后再“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为他们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的学习天分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不可能齐刷刷在一个水平上。教师要平和地接受学生的“不完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勇敢表达,即使失败了也绝不苛责。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一次次失败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从跌跌撞撞中历练出来的感悟。
  三、发现优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之处,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慧眼,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其实很多学习有障碍的“潜力生”在智力上没有任何问题,造成他们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挫败感致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丧失了学习自信心,在学习上愈发消极懒惰,这样恶性循环下来,成绩每况愈下。对于这样的学生,批评与责罚不仅不能改善他们的学习现状,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愈发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慧眼识珠”,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加以鼓励和培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由此触类旁通,帮他们把自信心和积极性引导到语文学习上,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出发。
  四、结语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赏识教育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用爱和关怀、尊重和理解、激励和唤醒,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赏识教育,特别是当今的新课标实施,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发挥出创新能量,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董丽娜.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4).
  • 【发布时间】2021/1/6 12:04:57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