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高校教材浪费现象与回收利用措施

 

【作者】 杨法羿 胡煜欣 林 锦 朱岚峰 傅浣意

【机构】 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杭州市某高校A大为例

  【摘 要】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教材使用现况,课题组对杭州市A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后发现了A大教材使用存在以下情况:(1)师生教材需求量、购买量大(2)实行教材购买制和一次性使用制度,浪费明显(3)教材制度有许多能够优化的地方。为此,课题组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教材回收利用制度减少浪费,提高教务处行政效率等策略,以使改善高校教材浪费情况。
  【关键词】 教材;效率;勤俭节约;A大

  教材消费是中国各大高校师生和学校生产生活消费占比最大的经济环节之一,比较容易产生浪费现象。当前,中国高校教材支出费用高昂,但浪费现象严重有目共睹。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表示,当前国内大学教材普遍一次性使用,用完后只能丢弃或者超低价出售,回收难度极大。
  本文旨在在崇尚勤俭节约良好风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研究并总结A大的教材使用现况,以此为跳板探讨并进一步拓展大学教材领域的现况和可持续的针对性节约措施。
  一、研究的基础条件和限制
  1、教材的定义:
  “以教科书为中心组成的全面系统的整体教学媒介。”本次调查针对的是A大学生为了各门课程,在老师、学校的指导下购买的配合使用的教科书。
  2、 A大办学概况:
  A大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5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不含独立学院)。总之,A大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综合性强,具有代表性。
  3、 A大教材消费与使用的背景:
  正如周丽琴所言:“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的供应制度是购买制, 高校普遍采用由教务处的教材科统一购买、统一发放的模式, 学生一次性使用, 使用寿命仅半年。”A大也是如此。截止2020年10月,A大暂无对教材使用和购买做出过明文规定。
  在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占大部分的大一大二学期,学校平均每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约9门,其中三分之二的课程需要购买教材(一般一门课一本就够)。各个年级每个学期根据各个专业不同的学分需要设有各类选修课(课程名可能一样,老师不一样)100种左右供选择,其中十门左右需要购买教材,平均每名学生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一共要修至少17门选修课。
  二、调查的程序产生和经过
  1、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
  A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本科生,其绝大多数主要课程分布在一至三年级,需要教材配备必要性更强的专业必修课大多安排在大一大二,故此次调查以A大的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且更多关注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研究生、新设立的学院和独立学院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
  2、选择调查方法与策略
  学校办学规模大,专业构成复杂,师生学习与生活分布分散,调查难度大;调查对象为教材使用现况,涉及教务处的行政过程、师生购买使用的消费过程(主要)等,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特殊性,因此课题组选择采取抽样调查法,并以线上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为主,线下随机采访调查和查阅资料为辅。
  3、制定调查步骤与问卷
  为方便发放、填写和回收问卷并统计数据,调查小组决定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来制作问卷。提出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对消费者群体的总体和平均消费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从这个客观的数据和他们本人主观的反馈来看教材现况与他们的消费权益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他们直接的使用感受,判断他们消费权益的实现与否,确保主客观结合地辩证分析。
  (3) 为了排除疫情影响,部分题目会提醒学生作答的时候尽量排除疫情影响,可以参照没有收疫情影响的前面几个学期,平均下来再进行作答。
  4、 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
  小组决定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联系各个被调查的学院的辅导员帮忙转发到A大最常用的三个线上即时交流互动平台APP微信、QQ和钉钉里各自的学院班级群,保证调查的广度。2020年7月1日,短学期开始,师生比较空闲,调查小组开始发放问卷。7.10号开始回收问卷。共回收2230份问卷。
  三、问卷的数据整理和浅析
  (为了方便统计和阅读,以下统计数据都是四舍五入后的结果)
  关于学生自身:
  1、 实际教材消费:超出预期
  平均下来,被调查者购买教材费用少于100元的占5%,在100-300元的占74%,超过300元的占20%。与此相对应的是,被调查者希望教材消费少于100元的占17%,可以接受超过300元的只有8%。明显可见,两处数据各自对应的数值占比相差较大,不难发现其中至少22%的被调查者的实际消费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2、 所购教材数量:总体适中。
  69%的被调查者表示平均每学期需要购买0——8本教材,约28%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学期需要购买9——12本教材。仅仅2个学年4个学期,平均每个学期购买6本教材,学生总计会买24本教材。










  关于教材消费:
  3、 直接表现:喜爱自主。
  59%的学生完全跟随学院教务处安排订书,剩余41%的学生不会完全跟随教务处安排。剩余的学生中65%会退订1-2本,其余教材跟教务处安排;21%会退订3本以上,其余教材跟教务处安排,7%会完全自己购买,不会完全跟随教务处安排的学生占比比较大。而59%的会完全跟随学院教务处安排,这其中大部分可能是部分学院的被各自教务处强制要求的,大一必须服从安排的大一新学生。这说明当前A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选择有比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干预意识,而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可能未必完全适合如此复杂的大学城里的每一个人。
  4、 主要因素:经济原因
  如果退订了教材,绝大多数的学生的行动前提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估计不需要”。其中最主要的动因是“可以或者已经自行得到(更便宜)或差不多的教材,想省钱”。说明当下主要影响A大学生自主购买教材原因的是经济因素。
  关于使用反馈:
  5、 特殊现状:存在倒挂现象
  79%的人认为,目前使用下来,这些教材对他们的学习帮助很大;然而与之有些矛盾的是,14%的人觉得每学期的教材数量偏少,51%觉得刚刚好,35%的人觉得过多了。造成这种倒挂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 由于教务处安排不当(可能性较小)或学生自主选课不当,有些课程或教材内容存在重复;
  (2) 虽然教材对他们帮助很大,但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网络获取类似甚至更有用的信息,从而觉得在教材上消费过多;
  (3) 不少学生表示有些教师的课程与所匹配的教材无关,或者有些教师更钟情于其他教材但不得不使用规定教材;
  (4) 部分教材名不符实,价格过高;
  (5) 大部分教材在学生学习完该门课程后不会再再次使用,使用频率较低,没给学生较好的心理体验……
  6、突出问题:阅读体验较差
  当前,65%的A大学生使用教材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困惑是“阅读感觉枯燥乏味”。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教材编写语言偏学术性,配图较少,看起来密密麻麻,长期阅读容易产生无聊、乏力的疲劳感。
  关于教材处理:
  7、教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44%的人认为自己教材利用程度不够高。对于不再需要的教材,64%的人选择“找个地方堆着,也许以后有用”。甚至有12%的人“懒得想,直接扔掉,省事”。如果将这些数字乘以总数2230,甚至是全A大本科生的总数,那将是个可怕的浪费数字。如果能加以改善,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将会节约很多资源。然而,只有36%的学生会“送给身边有需要的人”,48%的学生会“折价卖给学弟学妹”,26%的人会“卖给收废品的”。事实上,A大每一栋寝室楼的寝室阿姨都会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征收废弃教材,同学们也可以在下楼经过时顺手带上自己不想要的教材,非常方便。
  8、 教材回收制度势在必行
  6%的人认为最好能“安排专人对于部分教材定期免费发放和回收,循环利用。”,而如果真的出台相关政策,90%的学生会大力支持。可见,A大学生对于节约教材持支持态度。
  9、前面的一番作答,其实也是被调查者对自己在A大教材使用现况的一个有效的回忆。最后他们在回答“目前在A大教材使用感觉满意与否”的时候,86%的人表示满意。
  四、教材使用现况小结和建议
  总体来说,当前A大教材消费程度合理,符合学生心理预期;教材使用反馈良好,学生们比较满意。但是,仍然有许多可以改进的不足:
  学校内部层面:
  1、以电子书形式取代部分纸质教材。至少22%的学生在教材上的实际消费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学校教务处可以和书商合作时更深入交流沟通,帮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折扣;或者和任课老师沟通合作,寻找更便宜的可替代的教材。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需要实体教材的课程,可以尝试换成电子教材,方便环保还便宜。
  2、以教材回收利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41%的学生不会完全跟随教务处安排。这是个很大的比例。这说明学校教务处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购买教材的自主权的,如果既想要提高行政效率,又想让学生尽可能满意,不如在实行合理的教材回收制度的大框架下,进一步简化引导学生购买教材的行政流程:
  对于上课学生多、教材需求量大、开课时间固定的课程,先和老师确定好教材清单,然后告知学生并让学生先自主选择,要么完全跟着教务处走,要么完全自行操作完成购买。这样既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即使他们购买失误也怪不到教务处头上,又可以帮教务处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很多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观察相关教材的购买难度来决定是否也可以类似推行。
  教材回收制度的推行可行性很大,一旦推行必将影响深远,详情可参考周丽琴的《高校教材的集成化管理》。此处不赘述。
  3、以奖金方式鼓励推进教材回收制度。65%的A大学生使用教材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困惑是“阅读感觉枯燥乏味”。学校可以开设“有趣教材奖金”,用于奖励那些通过对比挑选、编写、提出建议从而为学校获得更加“生动有趣”又适合教学的教材作出杰出贡献的学生、老师、作者和出版商。奖金可以来自师生自主捐款、学校资金和回收循环利用教材节省的资金,既可以做到资金良性流动,又可以鼓励相关科研,为长远的教材制度发展、资源节约提供直接动力。
  4、以校规形式强制实施教材回收制度。当前A大教材浪费现象存在且不可小觑,最有效、直接的办法是学校主动制定针对性的制度,设立相关机构,在不影响教材质量和教学进程的前提下对部分完全可以不需要频繁购买更新的教材定期进行回收、发放、再利用。相关制度必须具备坚决的执行力度和积极的鼓励性质。学校可以同样设立前文提到的奖金,提供相关工作岗位和志愿时数来招揽人才;机构设立过程必须精简而又赋予一定的强制权利,和教务处相辅相成。
  国家社会层面:
  1、简化教材修订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教材修订次数。不利于A大等高校回收并反复利用教材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内高校教材的编写经常修订,因此教材版本会经常变化,客观上不利于教材的重复使用。国家教育部可以在适当程度上干预高校教材编写修订的过程。
  2、强化教材行政管理,增加损害教材回收行为成本。一直以来都有坊间传闻:不论是高校还是小学初中这种义务教育阶段,凡是涉及教材的,都可能会产生教师、出版社、书商甚至学校之间的利益链条:每一本书的出售都和各方私人利益直接挂钩。“出版业的利益驱动 (教材的出版印刷是出版业的基础, 是其利润的最重要来源) 、高校的书籍使用制度 (版本更新过快、强制使用模式、采购人员的利益驱使) 和考试辅导资料的垄断发行模式”这些都对推行高校教材回收利用制度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如果以上属实,国家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管理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晨.试论高校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及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以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26(04):58-60+57.
  [2](美)Kate L. Turabian.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新华出版社,2015
  [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中唐大学出版社,2010
  [4]周丽琴.高校教材的集成化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2):45-47.
  [5]陈翠英.倡导低炭生活 从教材循环利用做起[J].科技信息,2010(23):736-737.

  指导老师:钟振国 杭州师范大学

  • 【发布时间】2021/1/6 12:09:03
  • 【点击频次】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