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美术对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美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动手实践教学中,只有学生自身对该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教师才能在往后的学习中,顺利展开该门课程的教学。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这个年龄段独有的身心特性。如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缺乏耐心,不能长久地进行某一项目的学习,但其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动手实践方面较强。故而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开设动手实践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传统美术课堂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美术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动物绘画”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事物,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近期的动画片《小猪佩奇》就在学生中掀起了一阵热潮,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猪佩奇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产生熟悉感。随后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中展示的佩奇形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猪佩奇是以哪种动物为原型创造的”“佩奇身上有什么特性吗,她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等。通过上述方法,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以及在脑海中形成有关的动物形象。当学生在脑海中有明确的目标后,在动手实践时候也就更为顺利。
二、增加课程时长,丰富教学内容
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动手实践难度大,教学进度难以把握,故而教师会下意识地缩短有关动手实践的教学课程,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也就对这门课程没有深刻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增加有关动手实践课的课程时长,同时也要丰富教学内容,而非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样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创新,不畏惧麻烦和困难,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对绘画方式进行创新,由原本的在纸上绘画创新为在其他器材上创作,包括玻璃瓶,小木板等,让学生在新颖的创作方式中体会到动手实践的乐趣。以玻璃瓶为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在玻璃瓶上进行绘画,随后便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自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教师在一旁的点评与帮助将会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课堂之中,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动手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走出课堂局限,丰富课外活动
课堂所能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很多动手实践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将课堂从课上延展到课外,走出课堂的局限,对课外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无论是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家庭手工活动,还是搜寻学校中存在的美术素材,创作出天然的美术作品,都能让学生的天性得到了最好的释放。在搜寻和创作的过程中,课堂变得更加趣味性,不再禁锢学生的想象,而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首先,组织户外写生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或者学校的小花坛处进行写生,让学生感受户外的美好风光,帮助学生构建真实的大自然场景。其次,制作树叶贴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种树叶来进行创作,经过剪贴和黏合之后,拼成一幅新的画。收集树叶、剪贴树叶以及勾画草图进行粘贴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制作布贴画。教师可以同家长提前沟通,学生放学回到家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布贴画的创作。布贴画的制作过程略复杂,学生一个人无法顺利完成,而家长可以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细心地为学生展示各个步骤的操作,学生通过对家长的模仿,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动手能力。
四、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要想让小学阶段孩子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要不断的挖掘出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的教学资源涉及到的知识领域甚广,教师要从这些多方面知识的内容中挖掘出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操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进步。比如说:利用“点画游戏”导入到美术教学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教学尽量要上成“游戏课”,且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赞美和鼓励,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当学生认为画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把作画当做是一种“游戏”之后,他们作画的时候就会不是任何的限制和管制,会利用自己最淳朴、最单纯、最天真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作画时的情感。身为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下学习美术知识,例如引导学生做“点画游戏”,从一开始的乱涂鸦,到一边点一边画,再到随心所欲的作画,这种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当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作为美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应引起小学美术教师重视。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动美术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巴音吉尔格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2]戴泰凤.开拓思想 拓展美术课堂的深度与广度——试论如何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美与时代(中),2019(07):129-130
【关键词】 小学美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动手实践教学中,只有学生自身对该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教师才能在往后的学习中,顺利展开该门课程的教学。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这个年龄段独有的身心特性。如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缺乏耐心,不能长久地进行某一项目的学习,但其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动手实践方面较强。故而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开设动手实践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传统美术课堂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美术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动物绘画”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事物,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近期的动画片《小猪佩奇》就在学生中掀起了一阵热潮,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猪佩奇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产生熟悉感。随后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中展示的佩奇形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猪佩奇是以哪种动物为原型创造的”“佩奇身上有什么特性吗,她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等。通过上述方法,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以及在脑海中形成有关的动物形象。当学生在脑海中有明确的目标后,在动手实践时候也就更为顺利。
二、增加课程时长,丰富教学内容
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动手实践难度大,教学进度难以把握,故而教师会下意识地缩短有关动手实践的教学课程,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也就对这门课程没有深刻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增加有关动手实践课的课程时长,同时也要丰富教学内容,而非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样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创新,不畏惧麻烦和困难,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对绘画方式进行创新,由原本的在纸上绘画创新为在其他器材上创作,包括玻璃瓶,小木板等,让学生在新颖的创作方式中体会到动手实践的乐趣。以玻璃瓶为例,教师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在玻璃瓶上进行绘画,随后便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自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教师在一旁的点评与帮助将会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课堂之中,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动手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走出课堂局限,丰富课外活动
课堂所能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很多动手实践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将课堂从课上延展到课外,走出课堂的局限,对课外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无论是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家庭手工活动,还是搜寻学校中存在的美术素材,创作出天然的美术作品,都能让学生的天性得到了最好的释放。在搜寻和创作的过程中,课堂变得更加趣味性,不再禁锢学生的想象,而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首先,组织户外写生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或者学校的小花坛处进行写生,让学生感受户外的美好风光,帮助学生构建真实的大自然场景。其次,制作树叶贴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种树叶来进行创作,经过剪贴和黏合之后,拼成一幅新的画。收集树叶、剪贴树叶以及勾画草图进行粘贴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制作布贴画。教师可以同家长提前沟通,学生放学回到家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布贴画的创作。布贴画的制作过程略复杂,学生一个人无法顺利完成,而家长可以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细心地为学生展示各个步骤的操作,学生通过对家长的模仿,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动手能力。
四、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要想让小学阶段孩子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要不断的挖掘出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的教学资源涉及到的知识领域甚广,教师要从这些多方面知识的内容中挖掘出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操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进步。比如说:利用“点画游戏”导入到美术教学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教学尽量要上成“游戏课”,且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赞美和鼓励,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当学生认为画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把作画当做是一种“游戏”之后,他们作画的时候就会不是任何的限制和管制,会利用自己最淳朴、最单纯、最天真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作画时的情感。身为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下学习美术知识,例如引导学生做“点画游戏”,从一开始的乱涂鸦,到一边点一边画,再到随心所欲的作画,这种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当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作为美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应引起小学美术教师重视。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推动美术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巴音吉尔格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2]戴泰凤.开拓思想 拓展美术课堂的深度与广度——试论如何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美与时代(中),2019(07):129-130
- 【发布时间】2021/1/6 12:10:22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