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学生解题思路培养策略浅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最难的地方应该就是应用题,由于小学数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感到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时候,我们务必从小学开始,就要对孩子们展开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以及相应的动手探索能力的训练。本文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理论联系实际,从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出发,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能力,以及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动手探索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结构特点,普遍都显得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讲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这样只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停留在最表层的学习基础上。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充分分析和研究对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提升以及动手探索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应用题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让学生对具体的题目含义进行了解,将各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探析。实行了这些步骤之后,在进行综合性分析,从中找到恰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
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进行认真审题,将所求与已知条件的数学关系完全弄清楚。然后,再根据当中的情况归纳出具体的解题思路,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方式以及语言,清晰、准确,有条理性地进行表达。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问题解答。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某毛衣厂新下了760件衣服的订单,前5天平均每天可以完成90 件,由于合同期限必须在8天的时间完成,那么剩下的那几天平均每天做多少件?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进行如下的解决:具体到这道应用题我们可以指导同学们进行如下分析:总订单是“760 套”5 天”是已经完成的时间,90 套”是前5 天的工作效率,这时剩余的工作时间仅有“3 天”了,这些都是本题的已知条件。最后要求我们求的就是最后这3天完成剩余工作量的工作效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根据题中涉及到的具体数量关系,将相应的解题思路确定出来:第一步,先求出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即90×5 =450(件)第二步,求得剩余工作量,760—450=310(件)第三步就是求最后的答案,即剩余时间的工作效率了,列式是:310÷3=103件。通过引导鼓励的形式,让学生将这个题的解题思路较好地整理出来,运用语言的形式来将具体的步骤准确表达出来。从这样的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展示出来,促进有效性学习。
二、训练与指导学生的应用题实践经验
要想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需要具体的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充分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在进行训练与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方面,展开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出发,对实践操作方法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的形成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方面,指导课堂操作,推陈出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结合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然后从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来将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对“梯形面积“进行学习的时候,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最终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对具体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三方面,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对小学生来讲,数学概念和规律都是比较枯燥难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将数学规律进行揭示。通过这些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们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
当然,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总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具体的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针对知识实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得知,那些综合性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都比较复杂,并且方法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把所有的方法全都给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解题的通用方法,找到解题规律。在现实中碰到问题时能够使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这样他们的思考方式更加完整。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常规步骤进行,具体如下:1、读题。让学生学会读懂题目大意,并能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大概方法有:通读题目,在脑海中勾画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必要时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通过读题,要理解题的大意,做到“透”。2、梳理题中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必须要根据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以此来确定先计算哪些再计算哪些。3、计算。由上面的这两步,指引学生列出一些式子,并且要能够说出依据,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对理清题中条件关系最终解题非常重要。4、验证。在计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学生对于计算的结果必须要检验,这是一种做题的好习惯,同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检验要发现做题时的问题并想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对于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际做题中用的比较多的无非就是倒推法,就是由结果试着去推条件,看能否推出题中已知。当然也可以把题从头到尾再计算一遍,比较两次的结果。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多种检验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交流,最后列出学生最易接受的方法。
总之,在进行对小学生如何巧妙解答应用题的研究后,我发现了培养学生的做题策略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等有着非同一般地作用;培养学生的做题策略,可以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做题积极性;可以很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做题能力;通过这样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章雄;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7期;
[2]王武宏;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3年05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结构特点,普遍都显得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讲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这样只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停留在最表层的学习基础上。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充分分析和研究对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提升以及动手探索能力的培养,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应用题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让学生对具体的题目含义进行了解,将各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探析。实行了这些步骤之后,在进行综合性分析,从中找到恰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
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进行认真审题,将所求与已知条件的数学关系完全弄清楚。然后,再根据当中的情况归纳出具体的解题思路,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方式以及语言,清晰、准确,有条理性地进行表达。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问题解答。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某毛衣厂新下了760件衣服的订单,前5天平均每天可以完成90 件,由于合同期限必须在8天的时间完成,那么剩下的那几天平均每天做多少件?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进行如下的解决:具体到这道应用题我们可以指导同学们进行如下分析:总订单是“760 套”5 天”是已经完成的时间,90 套”是前5 天的工作效率,这时剩余的工作时间仅有“3 天”了,这些都是本题的已知条件。最后要求我们求的就是最后这3天完成剩余工作量的工作效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根据题中涉及到的具体数量关系,将相应的解题思路确定出来:第一步,先求出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即90×5 =450(件)第二步,求得剩余工作量,760—450=310(件)第三步就是求最后的答案,即剩余时间的工作效率了,列式是:310÷3=103件。通过引导鼓励的形式,让学生将这个题的解题思路较好地整理出来,运用语言的形式来将具体的步骤准确表达出来。从这样的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展示出来,促进有效性学习。
二、训练与指导学生的应用题实践经验
要想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需要具体的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充分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在进行训练与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方面,展开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出发,对实践操作方法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的形成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方面,指导课堂操作,推陈出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结合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然后从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来将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对“梯形面积“进行学习的时候,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最终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对具体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三方面,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对小学生来讲,数学概念和规律都是比较枯燥难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将数学规律进行揭示。通过这些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们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
当然,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总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具体的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针对知识实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得知,那些综合性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都比较复杂,并且方法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把所有的方法全都给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解题的通用方法,找到解题规律。在现实中碰到问题时能够使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这样他们的思考方式更加完整。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常规步骤进行,具体如下:1、读题。让学生学会读懂题目大意,并能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大概方法有:通读题目,在脑海中勾画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必要时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通过读题,要理解题的大意,做到“透”。2、梳理题中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必须要根据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以此来确定先计算哪些再计算哪些。3、计算。由上面的这两步,指引学生列出一些式子,并且要能够说出依据,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对理清题中条件关系最终解题非常重要。4、验证。在计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学生对于计算的结果必须要检验,这是一种做题的好习惯,同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检验要发现做题时的问题并想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对于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际做题中用的比较多的无非就是倒推法,就是由结果试着去推条件,看能否推出题中已知。当然也可以把题从头到尾再计算一遍,比较两次的结果。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多种检验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交流,最后列出学生最易接受的方法。
总之,在进行对小学生如何巧妙解答应用题的研究后,我发现了培养学生的做题策略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等有着非同一般地作用;培养学生的做题策略,可以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做题积极性;可以很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做题能力;通过这样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章雄;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7期;
[2]王武宏;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3年05期。
- 【发布时间】2021/1/6 12:30:51
- 【点击频次】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