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

 

【作者】 何春玲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新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予以关注的同时,对课堂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及其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提出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秩序,破坏教学行为,甚至造成课堂混乱。例如: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经常做一些与教学没联系的动作;有些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违反课堂纪律;有些学生由于不善于交谈,性格内向。因此,我们要实施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
  课堂问题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或者是社会环境问题,可能是受到同伴的一些不良的影响,也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所引起的。总而言之,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他们的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所导致的,是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仅仅由某一方面的因素造成。一般而言,小学生的课堂行为形式的因素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 教师因素
  1、教师的不当要求,造成学生矛盾冲突
  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学生违反了制度。教师就对学生严惩,所以致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矛盾出现冲突,甚至逐渐尖锐化。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低,只要学生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对学生不理不睬,甚至放任自流。这样的教育手段以致学生的学习跟不上,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混乱,学生的行为无约束,最终形成了问题行为。
  2、教师管理的缺失,学生反应过激
  教师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学科内容方面,忽视了课堂管理方面的锻炼与提高。
  然而,许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失误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反应激烈,专横与滥用惩罚手段。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经常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有的教师甚至中断教学活动严厉训斥,这种不恰当的管理方法通常会使矛盾升华,使个别学生产生怨恨情绪,有可能诱发出攻击性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诱发出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其实,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
  3、教师错误组织教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澳大利亚柯廷科技大学教育系教授科林·马什对教师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所导致的课堂群体对抗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个教师教学进度掌握不当,从一个环节跳跃到另一个环节而有缺乏顺利“过度”环节时,便会是学生无法参加教学过程,因此出现对抗。如果一个教师不备课,对教学内容不了解,组织教学能力差,表达能力差,讲授显得麻木无味。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常常产生激怒的情绪,严厉惩处。有时教师的不恰当表扬与批评也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与对抗心理。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厌倦、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产生严重性的对抗行为。
  4、教学的形式单一,降低学生积极性
  教师由于不认真备课,或备课不充分;授课时显得无能、迟钝。教学形式单一,语言平淡,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重难点不突出,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师缺乏组织能力,或者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等,这些教学上扥偏差有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学生捣乱课堂,进而产生问题行为。
  (二) 学生因素
  课堂中大量的问题行为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同一年龄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也因身心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
  1、学生性别的差异
  学生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极其明显。心理学家克里布斯研究表明,男孩在纪律问题上要比女孩子好动得多,违反纪律现象的次数更多。
  2、学生生理的缺失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削弱,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经常出现不安、烦躁等现象,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我行我素,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3、学生的紧张与挫折
  它主要对于学生在学习遭遇挫折、紧张、焦虑等方面。如:有的学生经常面临失败的威胁,连遭挫折。挫折容易使学生紧张,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引起学生发泄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问题行为。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退缩性行为。
  (三) 环境因素
  环境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课堂内部环境等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生活的避风港。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是心理卫生领域的共识,对于从小在家庭中长大且绝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尤其是单亲家庭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制力差:有些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完整的爱时,再加上隔代抚养,祖辈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心理失调;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同样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2、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信息技术不断的日新月异,传播速度快、内容新的网络技术,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不断地涌入学校,在小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一些打打杀杀的镜头、粗鲁的言行举止,小学生在这些镜头中潜移默化,甚至盲目的模仿,这些行为也常常在课堂中出现。
   3、教学的环境因素
  教学的环境,如:上课的科目或话题的吸引力、课堂的教学方式、座位的编排等。就座位的编排方式来说,坐在前排座位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其中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学习热情较高的,但坐在后排座位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行为,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形式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也不同。在处理的方法上也因人而异,不可随意硬搬硬套方法,要讲究策略。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一)课堂教学要遵循冷静原则
  一般冷静原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原则。遇到问题时,只有冷静才能想出好的方法处理问题,也只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
  (二)课堂教学要遵循热爱原则
  无论学生做出哪些问题行为,教师都要对学生充满热爱。只有爱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受到鼓舞,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更加的积极。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和蔼可亲,不能只空洞的进行说教,而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感化学生。善待学生,这样学生定会幡然醒悟。
  (三)课堂教学要遵循巧妙原则
  无论发生何种情况,教师都必须积极思考对策,力求変被动为主动。视具体情况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从而绝处逢生,云开雾散,柳暗花明。
  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段不可避免的插曲,如果不认真对待,不正确把握原理,方法选择不正确,这样只会让小事变得越来越大,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三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常常做出一些与教学不符合的行为,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就不可能将学生有序地组织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秩序混乱,要正确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及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监督
   教师随时观察课堂教学的活动,讲课时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做课堂练习时要巡视学生,避免学生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二)要矫正学生的行为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吵闹、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为: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确定及矫正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三)要适当的放任自流
  对学生的喜怒哀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学生的困难或者快乐都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而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施加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吵闹、做小动作,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它,看待它并努力替学生的错误寻找“合理性”。如果问题的影响较小,而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出现的问题属偶然性,学生有悔改之意,就不必小题大做而采取严厉的措施。
  (四)教学要有趣味性
   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学有所成的关键。教师讲课生动有趣,主要就是语言生动,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教师讲课精彩、有趣、教学安排紧凑,方法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当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也要以一种幽默的语言去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五)要善于表扬
  表扬好的学生其实就是间接批评了差的学生,如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就应看准时机,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或表扬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六)要善于间接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正在犯错误,即提问学生,提问的问题一般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不是与学生的缺点无关,学生的行为停止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七)要明确强调的内容
  有时学生是由于对教师的讲解不明白,有意无意的干扰课堂秩序。如不按教师的设计思路回答问题,胡蒙瞎侃,教师应立即强调所学的内容。若遇个别学生趁“浑水”之机故意刁难教师,教师要及时纠正。否则精心准备得一堂课也会被搅得一塌糊涂。
   (八)必要时施行处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个别不求上进,甚至在课堂上故意违反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措施,如严厉批评、写检讨、警告等。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
  总之,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明晰其类型、原因、运用什么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控,以改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虽然课堂问题行为不会消失,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始终对学生持有爱心和耐心,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积极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就一定会把课堂纪律维持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在心身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远辉,张平海,闫祯.教育学新编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9.
  [2]叶一舵.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3]褚远辉,张平海,闫祯.教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
  [4]林萍著.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3.
  [5]杜德显.课堂秩序论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7.
  [6]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7: 9.
  • 【发布时间】2021/1/6 16:12:29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