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5+X”高效课堂之“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有效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作者】 黄 河

【机构】 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建高中“5+X”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论文

  【摘 要】 “5+X”高效课堂之“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教学模式。基本涵义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
  【关键词】 高效课堂;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否有一种最适用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一直在困绕着我们一线教师。“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经过深刻分析“知识传授型”教学的“先教后学”特征弊端,结合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需要,我校提出了“5+X”高效课堂之“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5+X”高效课堂之“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运行要求课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相应地发生变化:一是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等;二是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等;三是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5+X”高效课堂之“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要树立这种要素意识,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称基本的三个操作性行动,各行动的主要任务描述如下:
  一、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备”来发现文本问题
  具体是指教师结构化备课和学生结构化预习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尚未解决问题提交给学科教师,教师将学生未知问题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融合到结构化备课中。学生使用《问题发现单》,系统整理自己所发现的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通过自我评价解决后对尚未解决问题,经过学习小组合作提炼后提交给学科教师。这一行动主要是可在课前实施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养成结构化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在“问题发现课”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角色主要是善于自主合作学习的主动者和责任者,教师对那些发现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问题生成课”的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5 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讨论(15-18 分钟)
  3.问题发现,完成任务,小组评价(10-12 分钟)
  4.个性问题,小组解决,合作探究(5-10 分钟)
  二、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
  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成、合作生成等。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问题单》内容,生成文本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问题生成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和训练来完成;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生成问题,通过对话、展示、辅导、评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生成课”实施,也可以在课前结构化预习中生成。本要素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问题生成课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督促者、鼓励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对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一直带着问题去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3分钟)
  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评价(6-8分钟)
  3.个性问题,小组展示,规范指导(10-12分钟)
  4.问题生成,小组解决,合作评价(5-10分钟)
  5.共性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延伸(2-5分钟)
  三、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
  针对“问题生成课”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要求学科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问题训练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课”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问题解决课的角色依然是资源提供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对于那些大胆解决问题,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流程如下:
  1.自主学习 合作评价(10-12分钟)
  2.小组讨论,生成问题(5-8分钟)
  3.针对问题,有效指导(3-5分钟)
  4.问题训练1,知识迁移(6-10分钟)
  5.问题评价,规范指导(3-5分钟)
  6.归纳概括,提升意义(2-5分钟)
  上述三个要素如何得到有效体现,可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课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设计,对容量小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一节“综合解决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对容量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两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三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由此引发的主要变化是课型变化、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X”高效课堂之“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它的基本操作模式是“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在结构化预习的活动中,学生要完成读、导、作、问四个环节的任务,就务必会自觉动脑思索,解难质疑。当然,在自学活动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学习往往处于浅层次,教师不断要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心中的疑惑以正确方式表述出来,要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长此以往就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探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没有尽头,课堂永远没有标准模式。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创新、实践探究,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 【发布时间】2021/1/7 14:00:25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