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让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具有活跃、好动、表达愿望极强、知识与生活经验有限等特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有效开展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低段科学课堂教学
一、小学科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在小学低段科学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是让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的前提,经对低年级科学现行教材深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 教学性质改变
目前小学科学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学大纲精神,即把科学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
2) 教学任务改变
科学课的任务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应用科学的能力”。
3) 教材结构改变
新编低年级科学教材,注重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新教材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聚焦”、“探索”、“研讨”等程序进行,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充分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二 、目前低段科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我所执教的中江县城北小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小学,我校目前只有五个年级。作为一名三年级的科学老师,在小学低段科学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 课堂教学学习气氛异常活跃,特别是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
2) 在交流汇报时,大多数学生不会倾听,我行我素,教室里热闹非凡。
对于以上现象,通常教师只有走下讲台,走近发言的学生才能听见他的说话内容。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最能体现学生自主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交流活动,被教师和发言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所替代而匆匆收场。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常常听到科学老师们感叹科学的课堂活动组织驾驭太难。当今科学教育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合理应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无可质疑。那低段科学教学问题出在哪?经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发现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的表象下丢失了最宝贵的“有效”。
三、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一) 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方法概述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低段科学课堂教学的保证,而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前把科学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而新大纲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段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科学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因此,恰当的教法是让低段科学教学更有效的保证。
在低段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看:即观察。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
做:即实验。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二) 低段科学课堂教学具体方法
1. 导入:情境创设要多面向现实生活
在创设情境时,多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一线教师投身课改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似乎越来越优美华丽,也更加动人,但却远离了实效性。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利用幻灯片,以讲故事的方式,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以此达到实效性。
2. 课堂问题要适合低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深难度,要适合低阶段小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要让学生感觉到提出的问题“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3.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潜力务必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
4. 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教师要充分认识、合理利用,让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5. 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比如我组织的城北小学“首届校园科技节”,既新颖又有创意,师生们共同参与,大家投入了空前的热情。活动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科学制作的乐趣,又增强了孩子的创新意识,感知了科学的魅力,营造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提高孩子的科学文化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忙,为了让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师要用心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达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
[2] 小学科学教参;
[3] 罗红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4] 鲍清;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低段科学课堂教学
一、小学科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在小学低段科学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是让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的前提,经对低年级科学现行教材深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 教学性质改变
目前小学科学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学大纲精神,即把科学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
2) 教学任务改变
科学课的任务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应用科学的能力”。
3) 教材结构改变
新编低年级科学教材,注重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新教材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聚焦”、“探索”、“研讨”等程序进行,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充分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二 、目前低段科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我所执教的中江县城北小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小学,我校目前只有五个年级。作为一名三年级的科学老师,在小学低段科学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 课堂教学学习气氛异常活跃,特别是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
2) 在交流汇报时,大多数学生不会倾听,我行我素,教室里热闹非凡。
对于以上现象,通常教师只有走下讲台,走近发言的学生才能听见他的说话内容。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最能体现学生自主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交流活动,被教师和发言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所替代而匆匆收场。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常常听到科学老师们感叹科学的课堂活动组织驾驭太难。当今科学教育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合理应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无可质疑。那低段科学教学问题出在哪?经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发现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的表象下丢失了最宝贵的“有效”。
三、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一) 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方法概述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低段科学课堂教学的保证,而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前把科学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而新大纲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段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科学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因此,恰当的教法是让低段科学教学更有效的保证。
在低段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看:即观察。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
做:即实验。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二) 低段科学课堂教学具体方法
1. 导入:情境创设要多面向现实生活
在创设情境时,多面向现实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一线教师投身课改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似乎越来越优美华丽,也更加动人,但却远离了实效性。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利用幻灯片,以讲故事的方式,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以此达到实效性。
2. 课堂问题要适合低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深难度,要适合低阶段小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要让学生感觉到提出的问题“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3.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潜力务必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
4. 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教师要充分认识、合理利用,让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
5. 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比如我组织的城北小学“首届校园科技节”,既新颖又有创意,师生们共同参与,大家投入了空前的热情。活动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科学制作的乐趣,又增强了孩子的创新意识,感知了科学的魅力,营造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提高孩子的科学文化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忙,为了让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师要用心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达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
[2] 小学科学教参;
[3] 罗红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4] 鲍清;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 【发布时间】2021/1/7 14:01:50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