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景创设

 

【作者】 刘茂燕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就需要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进行优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也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将情景创设的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科学运用,从而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良好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看法:
  一、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除法时,为发使学生充分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什么是平均分,我给他们准备了各种学具,如各种颜色地小圆片,小红旗,小积木等等,让他们通过自己摆一摆,画一画,装一装,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来更好地理解新知。 
  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
  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车、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竞争性,从形式上,可以是小组内同学间、小组与小组间;从内容上,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或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质疑,也可以对练习完成的质量、速度或某一问题处理深刻性的评价等;从情景创设的方式上,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探究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认知,激发学生参与的有力措施。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参与热情。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四、创设类比情景课堂
  小学生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经常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联想。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在看待一些事物时,往往较为片面与主观,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在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驱使下,往往想要去搞清楚问题的具体答案,到数学的世界里一探究竟,但是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探索方向与知识要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课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些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或经常见到的事物,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在讲授认识钟表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怎样去看钟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例如,小明同学和自己的父母周末去看电影,电影在9:15开演,时长为1时50分,那么小明一家可以在最早几点结束观影活动离开电影院呢?关于时间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类比式情景的创设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现实的生活中,不仅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还增强了数学知识点的运用与理解。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体现出数学思想和精神,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虎生.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J].科技资讯,2020.
  [2]万正玖.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高幼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
  [4]陈建霞;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
  • 【发布时间】2021/1/7 14:05:40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