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生活实践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在农村学校从事数学教学十几年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尤其是数学学科,通过多年的了解和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懒惰,动脑、动手少,贪玩,学习环境差,父母管教不严过分宠爱,数学基础打的不牢,在观念上认为现在计算器、电脑计算很方便,学数学没啥用。这一切让身为数学教师的我感到担忧。数学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思维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孩子将来工作、生活、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课,迷上数学这门学科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愿和同行们一起分享和交流。
一、引入“生活情境”送孩子一把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
农村孩子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县城差距很大,认知水平低,思维发展慢,这些都将成为数学学习的障碍,因为数学教材里编排的很多学习情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书中关于观察物体的情境的设置,由于不知道或者没见过,使孩子在想象和空间感上有很大难度。所以,我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我拿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轿车的图片。先把这几张照片发给孩子,请他们猜一猜,然后到轿车前观察,我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学生们带着兴趣去观察、体验、互相交流体会,然后自己找到答案。整个过程完全是孩子自己主动形成的。正是这种生活情境引入,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我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首先,我给学生拿出了我曾经带过的一届学生的师生合影(一张16寸的照片),大家都在好奇的时候,我说:“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总拿出来看看,但是,我怕弄坏了,我想给照片镶一个玻璃框,不知道需要多少玻璃,谁能帮帮我?”话音一落,大家七嘴八舌开始议论,有的说用格尺量,有的用照片比对。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只要知道照片的面积就能知道用多少玻璃了,我因势利导,谁知道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努力找到答案,期待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节课,在我的帮助和启发下,学生动脑动手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很有成就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再比如,我在讲授“统计和可能性”一课时,我在课前给学生留了一道课外作业题,调查一下班级同学都喜欢那些偶像,并把调查结果用统计图表示出来。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就迫不及待低把亲手绘制的统计图交给我,同学们之间还交流了制图的过程。就这样,一节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我的精心编排下轻松掌握了,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寻找“生活经验”给孩子铺设学习数学的道路
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让我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接触到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积累。如果把这一部分潜在的信息调动起来,就会大大的节省课堂时间,学生也会就得比较熟悉,容易理解,慢慢的就会喜欢上这一学科了。在教“乘法应用题”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领咱们班30个同学去河滨太阳岛旅游,成人票是每人60元,儿童票是每人20元,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才够买门票?我的问题一出,同学们立刻咋开了锅,有的同学说需要200元,有的说需要500元,还有的同学直挠头不知道怎么算?我趁机引导学生把门票的价格分成成人和儿童,然后再加起来就知道需要多少钱了,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开始动笔算,聪明的同学开始利用乘法口诀开始计算儿童的门票钱,不一会,有的同学就自豪的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算出答案了,是660元”这是还有几个同学也得到了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我让同学们停下笔,说道:“到底答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算一下”,同学们说,我在黑板上列式:成人票+儿童票=门票;60+20*30=660元。算对的同学兴高采烈的欢呼起来,没有算对的同学很消沉,我见此情景引导同学: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学好了数学知识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啊?同学们大声的喊:“想”,“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应用题”我转过身去板书课题《乘法的应用题》,这节课的学习气氛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劲头也更足了,数学成绩也很快提高上来了。
生活中不仅要用到数学知识,更要有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能用数学思维考虑问题则更为重要。例如我在讲授《概率》一课时,我首先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我上大学时,和同学去逛街,到了一个大商场门前看到了一群人,我出于好奇就凑了过去,原来是抽奖活动,规则是转动带有指针的大圆盘,指针指向哪个奖品就给哪个奖品。在圆盘上我还看到了分成大小相等的涂有不同颜色的区域,相同颜色的区域奖品相同。我先是观望,探其究竟再出手,很多人抽奖结果都抽末等奖,失望的走开了,我有点不服气,于是,我按耐不住于是就花了20元转了4次,结果都是末等奖,我很失望,为什么总是抽到末等奖呢?你们能帮我分析为什么吗?学生们的回答是各不相同,有的说运气不好,有的说花的钱少,还有的同学说可能碰到骗子了…看到大家这么认真的思考,我对同学们说:“大家真是见多识广啊,老师都没想出来是如何被骗了,你们比老师聪明多了”,同学们看我这么说就更得意了,我话题一转马上反问道:“你们知道我怎么被骗的吗?很多同学被我问的不敢抬头,还有的同学面面相觑,不知道答案,于是,我拿出来事先准备好的转盘挂到黑板上,让孩子观察再组织学生讨论,聪明的孩子观察了一会就发现了问题:中大奖的几率低,为什么?我问道,大家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我又问道: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想”,其实,我经历的这件事就是数学中关于概率的知识,你们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帮助老师找到答案,你们有信心吗?“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概率》。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愉快,大家积极动脑还动手体验了抽奖的过程,既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教会了孩子如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孩子把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也培养了孩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缺乏,才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无疑抑制了孩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全在于老师如何去调动,去激发,去引导,去利用身边的小事,只有贴近他的认知基础,就可以开发成教学资源。比如在讲授“除法”一课时,因学生认知基础差,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习题来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少先队辅导员买了2平方米红布准备做红领巾,每条红领巾需要0.132平方米红布,一共可以做几条红领巾?学生经过计算和联系生活实际,最后得到答案:可以做15条。再如:要把长宽高分别是10米、6米、4米的煤堆拉走,如果货车一次能拉8.5立方米,几车能全部拉完?这些问题都是与“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了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咱们学校举行“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时,学校评委用什么方法给各个选手打分啊?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结合他们的回答,我总结了计算平均分的方法,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巩固了新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中,数学思维对于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数学的价值和地位,尽量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变得生活化、趣味化,使每一个孩子都在数学课上有所收获,有所体会,懂得数学知识的奥妙,使“生活数学”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引入“生活情境”送孩子一把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
农村孩子生活条件和环境与县城差距很大,认知水平低,思维发展慢,这些都将成为数学学习的障碍,因为数学教材里编排的很多学习情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书中关于观察物体的情境的设置,由于不知道或者没见过,使孩子在想象和空间感上有很大难度。所以,我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我拿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轿车的图片。先把这几张照片发给孩子,请他们猜一猜,然后到轿车前观察,我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学生们带着兴趣去观察、体验、互相交流体会,然后自己找到答案。整个过程完全是孩子自己主动形成的。正是这种生活情境引入,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我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首先,我给学生拿出了我曾经带过的一届学生的师生合影(一张16寸的照片),大家都在好奇的时候,我说:“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总拿出来看看,但是,我怕弄坏了,我想给照片镶一个玻璃框,不知道需要多少玻璃,谁能帮帮我?”话音一落,大家七嘴八舌开始议论,有的说用格尺量,有的用照片比对。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只要知道照片的面积就能知道用多少玻璃了,我因势利导,谁知道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努力找到答案,期待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节课,在我的帮助和启发下,学生动脑动手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很有成就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再比如,我在讲授“统计和可能性”一课时,我在课前给学生留了一道课外作业题,调查一下班级同学都喜欢那些偶像,并把调查结果用统计图表示出来。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就迫不及待低把亲手绘制的统计图交给我,同学们之间还交流了制图的过程。就这样,一节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我的精心编排下轻松掌握了,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寻找“生活经验”给孩子铺设学习数学的道路
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让我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接触到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积累。如果把这一部分潜在的信息调动起来,就会大大的节省课堂时间,学生也会就得比较熟悉,容易理解,慢慢的就会喜欢上这一学科了。在教“乘法应用题”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领咱们班30个同学去河滨太阳岛旅游,成人票是每人60元,儿童票是每人20元,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才够买门票?我的问题一出,同学们立刻咋开了锅,有的同学说需要200元,有的说需要500元,还有的同学直挠头不知道怎么算?我趁机引导学生把门票的价格分成成人和儿童,然后再加起来就知道需要多少钱了,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开始动笔算,聪明的同学开始利用乘法口诀开始计算儿童的门票钱,不一会,有的同学就自豪的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算出答案了,是660元”这是还有几个同学也得到了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我让同学们停下笔,说道:“到底答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算一下”,同学们说,我在黑板上列式:成人票+儿童票=门票;60+20*30=660元。算对的同学兴高采烈的欢呼起来,没有算对的同学很消沉,我见此情景引导同学: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学好了数学知识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啊?同学们大声的喊:“想”,“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应用题”我转过身去板书课题《乘法的应用题》,这节课的学习气氛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劲头也更足了,数学成绩也很快提高上来了。
生活中不仅要用到数学知识,更要有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能用数学思维考虑问题则更为重要。例如我在讲授《概率》一课时,我首先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我上大学时,和同学去逛街,到了一个大商场门前看到了一群人,我出于好奇就凑了过去,原来是抽奖活动,规则是转动带有指针的大圆盘,指针指向哪个奖品就给哪个奖品。在圆盘上我还看到了分成大小相等的涂有不同颜色的区域,相同颜色的区域奖品相同。我先是观望,探其究竟再出手,很多人抽奖结果都抽末等奖,失望的走开了,我有点不服气,于是,我按耐不住于是就花了20元转了4次,结果都是末等奖,我很失望,为什么总是抽到末等奖呢?你们能帮我分析为什么吗?学生们的回答是各不相同,有的说运气不好,有的说花的钱少,还有的同学说可能碰到骗子了…看到大家这么认真的思考,我对同学们说:“大家真是见多识广啊,老师都没想出来是如何被骗了,你们比老师聪明多了”,同学们看我这么说就更得意了,我话题一转马上反问道:“你们知道我怎么被骗的吗?很多同学被我问的不敢抬头,还有的同学面面相觑,不知道答案,于是,我拿出来事先准备好的转盘挂到黑板上,让孩子观察再组织学生讨论,聪明的孩子观察了一会就发现了问题:中大奖的几率低,为什么?我问道,大家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我又问道: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想”,其实,我经历的这件事就是数学中关于概率的知识,你们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帮助老师找到答案,你们有信心吗?“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概率》。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愉快,大家积极动脑还动手体验了抽奖的过程,既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教会了孩子如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孩子把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也培养了孩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应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缺乏,才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无疑抑制了孩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全在于老师如何去调动,去激发,去引导,去利用身边的小事,只有贴近他的认知基础,就可以开发成教学资源。比如在讲授“除法”一课时,因学生认知基础差,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习题来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少先队辅导员买了2平方米红布准备做红领巾,每条红领巾需要0.132平方米红布,一共可以做几条红领巾?学生经过计算和联系生活实际,最后得到答案:可以做15条。再如:要把长宽高分别是10米、6米、4米的煤堆拉走,如果货车一次能拉8.5立方米,几车能全部拉完?这些问题都是与“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了生活与数学是分不开的。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咱们学校举行“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时,学校评委用什么方法给各个选手打分啊?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结合他们的回答,我总结了计算平均分的方法,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巩固了新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中,数学思维对于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数学的价值和地位,尽量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变得生活化、趣味化,使每一个孩子都在数学课上有所收获,有所体会,懂得数学知识的奥妙,使“生活数学”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 【发布时间】2021/1/7 14:06:21
- 【点击频次】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