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列表

 

【作者】 周 淋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材说明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列表》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学习列表这种策略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种解题的策略。一是三年级上册学的从条件想起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三年级下册学的从问题想起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一步地学习。后续还有常见的数量关系,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用列举、转化、假设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学情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积之和和归一问题。一二年级也学了用简单的加、减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课是对学生之前的已有经验和策略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书本第56页~57例题1及5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与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用列表整理条件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练习
  上课前老师有两道题考考大家,请看(出示)。
  问:根据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青菜有3筐,每筐有10千克。
  师:青菜一共有多少千克?
  生:30千克。
  问:你是怎么算的?
  生:3×10=30
  师:也就是用 筐数×每筐的质量=青菜的总质量。萝卜的知道了什么?一共多少千克?又是怎么算的呢?对了,用筐数×每筐的质量=总质量。
  恭喜大家顺利完成第一题。第二题要求的是?
  生: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就要知道……为什么要知道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生回答)你是从问题想起的。
  小结:大家发现了吗,这两道题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两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第一题,用的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第二题用的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今天我们就结合这两种策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结合复习题唤醒学生的已有的解题策略。一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埋下了伏笔。】
  二、探究新知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例1
  秋天小芳家的果园大丰收了,请看(出示例题)。请大家一起读题。
  2.找已知条件
  师:题中给了哪些已知条件?
  生:有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师:条件很多,还有些乱。我们一起标一标,看一共有几个条件。请大家打开课本56页跟老师一起找一找,标一标。第一个条件在哪?第二个呢……(根据学生的回答一起和学生标注。)
  3.整理条件
  师:题目中讲了几种树?哪个条件跟桃树有关联?(根据学生的回答一起和学生课件出示)老师把有关桃树的条件整理在同一行。接下来杏树和梨树的条件你能整理了吗?请写在学习卡上。
  生:
  ①在学习卡上用文字摘录的方法整理条件。
  ②汇报整理的情况。
  (出示问题)
  师: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根据问题,用得完这3种条件吗?(不能)我们只需要整理哪些条件?
  生:整理桃树和梨树的。
  师说明:列表整理也是一种策略,整理时可以像这样横着整理,也可以竖着整理。现在你能把有关桃树和梨树的条件用列表整理出来吗?请在学习卡上写出来。
  生:在学子卡上用列表整理条件。
  师:展示学生的学习单。整理条件时要做到一一对应。
  4.对比
  师:不管你是文字摘录还是列表,都是把相关联的条件放在同一行或者同一列。刚才6个条件那么多,现在把有用的条件用列表整理出来后,看起来怎么样了?
  生:看起来更加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课堂中先让学生读题目,感受题目的条件多和乱,让学生产生整理条件的必要性。考虑到孩子是第一次操作,所以先采用先扶一扶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孩子用文字摘录的方法整理,再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条件的整理。既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填写表格,又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列表的好处。即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5.分析数量关系
  师:要求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1:先算桃树的棵树,再算梨树的棵数。(你是怎么算的?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生2:再把桃树和梨树的棵数加起来?
  问:为什么要加起来?
  生:因为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你是从问题想到的,诶呦,你真了不起,也就是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整理的条件,着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确定好等量关系后,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这里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最后明确了解题的思路,学生再列式计算,这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因为是重点,所以列式前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列式计算
  师:恩,知道了等量关系,你能列式计算了吗?写在书本57页。
  ①个别学生板演:
  桃:3×7=21(棵)
  梨:4×5=20(棵)
  共:21+20=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1棵。
  ②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
  7.检验
  师:算得对不对呢?我们还要?(检验)检验的的方法有多种,再算一次也是其中一种,比如这题,先看信息整理对了吗?首先看问题,求桃树和梨树,桃树……梨树……恩,信息整理对了。再看方法对了吗?桃树有3行,每行7棵,用行数乘每行的棵数3×7=21棵。梨树有4行,每行5棵,用4×5=20棵,算出梨树有20棵,最后用桃树的21棵+梨树的20棵就等于总棵树41棵,计算也对了,接着还要看?(单位、答题)写对了吗.答题答完整了吗。那就说明你算对了。
  师:除了再算一遍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检验吗?……用你喜欢的方法在57页进行检验。
  生:板演检验。
  【设计意图:检验的方法很多种,比较开放。但在这节课里,主要教学生从4个方面进行順向思维检验。一检查条件的整理是否正确;二检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三检查单位是否正确;4检查答题是否完整。因为教材里也讲了,逆向检验的方法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逆向思维的检验也是需要提及的,接下来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检验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2
  过渡: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列表整理条件的,(板书:列表)列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1.出示问题2
  师:如果要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你会运用这种策略吗?请在学习卡上先用列表整理条件 再列式解答。
  生:学生完成问题2。
  师:展示学生胡答案
  2.对比
  问:我们观察这两个表格,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整理条件的呢?
  生:这个表格是根据这个问题只整理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这个表格根据问题也整理了杏树和梨树的条件。
  师:也就是说,要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列表整理,这样更方便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按解答第一个问题的过程完成解题,在引导学生比较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明确问题不同时整理的条件也不同。组织学生活动时,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手给孩子自己完成,不管是列表整理条件,还是独自思考解题方法都全权交给学生。做到扶放结合,各有侧重】
  3.小组讨论
  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你先独立思考总结,再四人小组说说……(1.5分钟)时间到。
  师:请你说,哦先要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也就是……板:审题 
  接下来就是明确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 分析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画线段和我今天学的列表等等。
  确定了解题思路就列式计算 板:计算…完了吗?还要?...板:检验
  4.方法小结
  看来啊,解决问题是讲策略的,是有方法的。只要我们学会把繁杂的条件通过列表转化为简单问题,找准数量关系,一步一步的认真计算,再检验答题,我相信你一定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让孩子们说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以及方法,是孩子们积累经验、发展策略的重要渠道。孩子们先体会再进行恰当的总结、归纳,使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列表策略的完整过程,也建立了解题的模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那周老师考考大家。(出示题目)
  请大家认真看题,题中要我们先做什么?(整理条件)再做什么?(列式解答)今天我们刚学会了列表的策略,现在请你先列表,再计算。第1.2组完成第1个问题。第3.4组完成第2个问题,都明白要求了吗?好的,写在答题卡上,开始……
  师:好,来看看这个同学的。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为了巩固学生对新知的运用,增强应用意识,本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练习,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应用了怎样的策略?(列表)你觉得用列表的策略要注意什么呢?(要选择相关信息,要注意对应)。
  【培养学生整理系统知识的能力,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发展、创新的欲望。】
  • 【发布时间】2021/1/7 17:13:51
  • 【点击频次】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