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修养

 

【作者】 方春梽

【机构】 吉林省通化集安市榆林镇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们领会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体会其内在独特的韵味,并能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
  语文老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使他们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者,老师的责任很重要。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说:“他的启蒙老师蔡云芝先生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方式来读诗,这对他以后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语文老师的语言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储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并能有效的传达到学生的内心。如何使教师的语言规范、生动并富有感染力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老师应广览群书,博学多闻,提升内在素养,授课前必须很好地研读教材,准确地驾驭教材,以此来打动学生,引导他们夯实坚实的文化基础。语文课堂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郁于中而发自于外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或慷慨激昂,神采飞扬,或温文尔雅,行云流水,都源于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思想的深邃,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样,润物细无声也可以滋养学生的智慧。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激发情感的契机,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老师的教学语言就要再现出这种情去感染学生。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几个片段,展现了少年周恩来的风采。文中充分展示了周恩来家国天下的抱负和理想。文章感情色彩鲜明,人物性格掷地有声,很能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时主要抓住“庄重、崛起、沉重”等词语,就能准确地表达出周恩来对人民、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只要抓住“惹了麻烦”“强烈”“奇耻大辱”“扬长而去”这些词语,认真体会,就会让学生体味到周恩来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就能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救国抱负。
  2、语言风格丰富多彩
  小小的三尺讲台,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每个老师拥有的教学时间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效果却因为老师的备课程度的高低而迥然不同。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单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这与老师的语言修养及运用语言的艺术有着极大关系。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史,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并且具有表现力,能驾驭的好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龙宫索宝》一文,作者就是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孙悟空集神、人、猴三性于一体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语文老师见机引导,适实补充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人物创作的背景,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构思的精巧,使学生受到语言的熏陶,拓展知识的,开阔视野。
  3、语言表现富有逻辑性
  在语文课堂上,剖析课文的语句要富有逻辑性,应该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切忌重复啰嗦,揭示要旨的关键性词语凝练,条理清楚,诠释概念的词语要通俗易懂。如《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一文,阐释的重点是学习语言以及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课文首先针对“看一封信,听一回讲演”,就能学好课文的糊涂认识,提出学习语文不可能速成的问题。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可谓抓住根本,要言不烦,一语破的。接着用学游泳这个例子说明学习语文也要养成习惯,十分精当,叶圣陶等老前辈,高山仰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类的文章,需要体会文意,功夫下在课内,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毅力的文化学习者,而不是投机者,速成者。
  4、语言富有吸引力
  有人说,“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要像小提琴弓上弦,第一个音就应该非常悦耳地吸引学生”。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新鲜有趣,优美动听,还应该设置一些教学的细节,如:设悬念。悬念运用的好,会调动起学生那种急于探求的心理欲望,学习会更积极、主动,使之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轻松愉悦的掌握知识,“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历久弥新,充满情趣,把握好语文课堂使它发挥巨大的魅力,是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的。因此,每位语文老师不仅应该注重知识积累,还要精心设计语言,使自己成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引路人。
  • 【发布时间】2021/1/7 17:14:48
  • 【点击频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