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会占据主要的地位,教师负责讲解知识,而作为教育受体的学生们则只负责接受教师灌输给其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这也充分的证明了其存在的弱点,而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则显著的在学生的发展方面,教学成果的效益方面等取得了一定进步。
【关键词】 师生互动;有效性
教学互动即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某一教学主题展开在教学思想上或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交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学互动不能独立完成,而其具体交流双方也扩展到了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将这一教学方法投入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总结性的发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可以使课堂活跃有趣,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的吸引力。而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不断实践也是需要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教室们的不断努力,下面将结合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这一教学方法。即是对于这一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理论理解,师生互动需具备的条件,在实践这一师生互动时应该特别注意的点等。
一、师生互动是教学互动的主要方式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的讨论及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属于同一地位,而具体的互动方式则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不能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
因此,生生互动涉及竞争性、个体性和合作性三种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三种课堂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景中,满足个体性的发展及课堂交往的需要,让学生体验自己有能力作出影响同伴的决定的需要,使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教学互动的源泉
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互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使更多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要做到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对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透过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看到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化的科学世界,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三、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时机是师生互动时需具备的点
1、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做到为课堂互动服务,紧凑而简练,有针对性。所谓“跳一跳摘果子”,问题的设置要接近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范围,问题设置内容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深,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好的问题设置能够启迪思维,让课堂更精彩。做到了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最重要的就是问题设计与课堂互动的联系了,问题必须是与知识点、课堂互动紧密相连的,并为解决重难点服务,作为教师要善于总结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意识,当问题有一点难度时,教师可以用巧妙地语言引导,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难时就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善于变通,将课堂互动的注意力放在重难点,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知识认知,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
2、把握好时机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抛出设计问题的时机。如有些问题学生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的点拨他们会更深入的记忆,这就是教师进行引导启发的好时机,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疑难问题,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逐渐领悟,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有意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的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应试考试而产生的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在面对未知知识的那份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教学互动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很好的克服了学生与教师的传统隔阂,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去投入学习。而在这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投入自己的一份努力,教师需要去研究怎样更好的在课堂中来实践这一教学方法,而这也当然要求其进行提前的研究与准备,而学生们则需要用自己的注意力去努力的投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7):77-78.
[2]李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9,(7):180.
【关键词】 师生互动;有效性
教学互动即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某一教学主题展开在教学思想上或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交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学互动不能独立完成,而其具体交流双方也扩展到了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将这一教学方法投入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总结性的发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可以使课堂活跃有趣,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的吸引力。而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不断实践也是需要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教室们的不断努力,下面将结合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这一教学方法。即是对于这一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理论理解,师生互动需具备的条件,在实践这一师生互动时应该特别注意的点等。
一、师生互动是教学互动的主要方式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的讨论及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属于同一地位,而具体的互动方式则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不能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
因此,生生互动涉及竞争性、个体性和合作性三种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三种课堂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景中,满足个体性的发展及课堂交往的需要,让学生体验自己有能力作出影响同伴的决定的需要,使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教学互动的源泉
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互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使更多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要做到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对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透过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看到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化的科学世界,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三、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时机是师生互动时需具备的点
1、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做到为课堂互动服务,紧凑而简练,有针对性。所谓“跳一跳摘果子”,问题的设置要接近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范围,问题设置内容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深,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好的问题设置能够启迪思维,让课堂更精彩。做到了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最重要的就是问题设计与课堂互动的联系了,问题必须是与知识点、课堂互动紧密相连的,并为解决重难点服务,作为教师要善于总结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意识,当问题有一点难度时,教师可以用巧妙地语言引导,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难时就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善于变通,将课堂互动的注意力放在重难点,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知识认知,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
2、把握好时机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抛出设计问题的时机。如有些问题学生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的点拨他们会更深入的记忆,这就是教师进行引导启发的好时机,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疑难问题,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逐渐领悟,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有意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的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应试考试而产生的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在面对未知知识的那份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教学互动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很好的克服了学生与教师的传统隔阂,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去投入学习。而在这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投入自己的一份努力,教师需要去研究怎样更好的在课堂中来实践这一教学方法,而这也当然要求其进行提前的研究与准备,而学生们则需要用自己的注意力去努力的投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兰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7):77-78.
[2]李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9,(7):180.
- 【发布时间】2021/1/7 17:27:05
- 【点击频次】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