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推进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陆 芳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涌现而出,有效课堂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对学生的课堂内外时间做出一个调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自主的进行学习,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为教师的教学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个认知。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学中允许“答非所问”,允许不同意见,允许“钻牛角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提倡开放教学,开启创新热情
  教师要善于开放教学空间、时间,开放学生学习形式,开放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一节时,我出了一道题:把一个大长方形“开放性”地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后,问学生,长形的面积与周长发生什么变化?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后,一个学生说:“剪去一个长方形后,原长方形的面积肯定减少,而周长却不一定。”另一组的学生坐不住了,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抢着上黑板,画起图解来,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后,原长方形的周长变化情况。我立即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



        

  来的独特的思维大力提倡与表扬,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使学生练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与情感性,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热情。
  2.标新立异敢独创,激活创新意识
  教学“认识面”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鸡蛋或鸭蛋,但不告诉其用意。上课时,我拿出两个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让孩子们比较大小后总结:“面有大的,有小的。”然后,又拿出两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告诉学生“面有宽的,有窄的。”没等我说完,一个同学争着说:“老师,我知道,面还有长的,有短的。”然后又说:“面里面有边的——”另一个同学也抢着说:“面还有没边的。”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什么面是没有边的呀?”那个同学也知道自己冒失了,有点不好意思。这时我很认真地说:“你别怕,说得非常好。仔细想想看,哪些东西的面是没有边的?”那个同学忽然摸到了课桌里的鸡蛋,叫起来:“鸡蛋的表面是没有边的。”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从家里带来的东西,“鸭蛋表面也是没有边的。”我再举起课前准备的教具,乒乓球和篮球,问:“这些球的表面有边吗?”同学们大声喊:“老师,凡是球的表面都是没有边的。”由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促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置身挑战敢尝试,训练创新意志
  教学中,利用“难题”设置思维情境,不仅是学生思维创新和灵活运用学习的开端,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志的培养。例如:
  “图中正方形面积为6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见下图)






  面对挑战,部分学生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寄托于教师或同学直接告诉答案而懒于思考。此时,我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然后让学生正确归因,提出问题,挑战自我。“我必须再做何种尝试?”“能否以新的方式看问题?”“从唯一条件6平方厘米,我还能想到什么?”……最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跳出旧框框(求S圆一定要知道r),使创造性思维更灵活更具变通性(明白了已知r就可以求S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心理素质,又有利于创新意志品质的形成。
  二、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强调通过操作、观察、学习来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像和创造思维提供丰富的原料;通过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1.课堂教学要重视实践操作
  以“圆锥的体积”为例,一般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用一个空圆柱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而得出v=1/3sh。此种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造。反而容易诱使学生得到“圆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1/3”的错误结论。为培养学生发现新知,总结新规律的能力,我做如下教学设计:
  A.制作圆锥,准备实验
  在学习“圆锥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学习“圆柱的认识”时做圆柱为参照,分别做出与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这样通过“做”,既使学生掌握了圆锥的高、侧面、底面等抽象概念,又直观感知了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的意义,并为体积公式推导实验做了必要的准备。
  B.实验操作,发现新知
  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第一层次实验。材料是一个圆柱体及A、B、C、D、E五个圆锥体(其中只有A、D与圆柱等底等高),用A、B、C、D、E五个圆锥分别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看各要几次正好倒满,并把实验情况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A、D两个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倒满了圆柱,而B、C、E三个圆锥所用的次数是变化不定的。设疑:A、D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得出A、D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再次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进而进行第二层实验,材料是大小不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三对。用三个圆锥装满沙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看各几次正好倒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概括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即:v= 1/3sh
  2.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我教“认识循环小数”这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解释“循环”的词义,再让他们列举自然界日升月落、血液流动、四季变化等许多循环现象,建立对循环的感性认识。然后在黑板上写出几道除式:1÷3、3÷11、70.7÷77。接着说:“这一节课老师先不出示课题,学什么等会也由大家来下结论,现在请同学们先计算几道题,观察余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们认真地算着,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惊叫起来:“老师,数也循环了!”教师把他的结果写在黑板上:1÷3=0.333333……、3÷11=0.272727.……、70.7÷77=0.918181……由于加强了与生活现象联系,学生很快明白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同时也体验了惊喜——原来数也能循环。
  3.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具有趣味性的前提下,要贴近生活,保证教学情境的高效性。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课的内容时,我从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开始举例询问,如墙上挂的钟表是圆形的,教室里的课桌是方形的等,这样的方式贴近生活,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将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融于生活,起了一个良好的引入效果。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要生动有趣的要求。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兴趣乃学习之母。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流于形式的华丽,而是要始终立足于课本,从课本要求知识点出发,将文本知识融于生活而不拘泥于形式,用知识本身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②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温故知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生活中也会积累知识和经验。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解《方向与位置》这一课时,从学生的座位出发,通过指出周围的学生来辨别前后左右的方向,通过面对或背向太阳来分辨东西南北;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面钟表,从上下课及课间休息的时间入手,向学生展示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时、分、秒的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以此加深学习印象。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进行知识扩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启迪创新思维
  启迪创造思维,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从“吸收-储存-再现”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1.鼓励质疑探索
  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入、创新。教学中要设置“疑难”“矛盾”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时,当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算法后,出示一个梨,问:你能求出梨子的体积吗?
  求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梨的体积?此时,学生已学知识与要解决的问题出现了“矛盾”,怎么办?学生的思维开始启动,进而深入,得出如下方法:
  (1)将梨压碎,制成一个长方体。
  (2)将梨放在长方体盒子中,空隙部分用泥填上拿出泥做成长方体,用长方体盒子容积减去泥的体积。
  (3)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装入适当的水将梨完全浸入水中,水上升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学生说出第三种方法后,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水上升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呢?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时我让学生操作,计算,并展开想像……
  问题解决后,又提出了第四种求梨体积的方法:把梨先浸入长方体的水槽中刻上水深的记号,拿出梨子后,计算水下降的体积。这样一来,“曹冲称象的原理”学生在求梨的体积的过程中豁然开朗了。
  2.重视求异思维
  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定势。要克服思维定势,就要让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圆柱体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之后,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来观察(如下图):






  由此得出:圆柱体积=底面半径×侧面积的一半。
  教学中,尽量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
  总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学中必须有整体的教学观念,在救学意识上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习题训练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真正有效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 【发布时间】2021/1/7 17:29:39
  • 【点击频次】470